健康養身★反覆頭痛竟是腦下垂體腫瘤 導航經鼻孔切除無傷口

如果出現反覆頭痛、視覺障礙,甚至內分泌功能障礙等臨床症狀,小心可能是腦下垂體腫瘤惹禍!隨著醫療技術進步,透過「鼻內視鏡」技術與「電磁立體定位導航系統」,可以成功經鼻孔切除顱底腦下垂體腫瘤,沒有任何傷口,患者復原快。

反覆頭痛竟是腦下垂體腫瘤 導航經鼻孔切除無傷口

耳鼻喉科蘇旺裕醫師表示,鼻內視鏡的微創應用已經非常廣泛。(圖片提供/台北慈濟醫院)

腦下垂體位於頭顱正中央的蝶鞍,是人體的內分泌中樞。腦下垂體腫瘤是指發生於腦下垂體的所有腫瘤,約占整體腦瘤的十分之一,好發於20-40歲成年人,發生原因不明,但大多為良性腫瘤。

腦下垂體腫瘤分為:功能性、非功能性

腦下垂體腫瘤有「功能性」與「非功能性」之分。功能性腫瘤會分泌荷爾蒙激素,影響血中荷爾蒙濃度與生理情況,導致生理期異常、乳汁異常分泌、男性女乳症、末端肢體肥大、庫欣氏症候群等各種症狀,通常可透過藥物治療予以控制;非功能性腫瘤若大於1公分時常會壓迫周圍組織,使患者出現頭痛、偏盲、複視等視覺障礙情形,往往需要予以手術切除。

1名7旬歲王爺爺,在4年前曾因視線不清到眼科就診,眼科醫師發現他雙眼外側偏盲,判斷為腦瘤作祟,於是轉介給神經外科醫師,用顯微鏡手術將3公分大的腦下垂體腫瘤摘除後,住院半個月平安出院。但前陣子王爺爺又因反覆頭痛前往台北慈濟醫院就診。

經過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徐賢達醫師檢查發現,患者腦下垂體腫瘤復發已長到3公分大,需手術切除。於是與耳鼻喉科蘇旺裕醫師合作,透過「鼻內視鏡」技術與「電磁立體定位導航系統」,成功經鼻孔切除顱底腦下垂體腫瘤,王爺爺顏面不僅沒有任何傷口,隔天就能下床,更在術後兩天就康復出院。

鼻導航儀器輔助,鼻內視鏡的微創應用廣泛

蘇旺裕醫師指出,鼻內視鏡的發展至今剛好滿40年歷史,但是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無論是解析度、光源明亮度、器材便利程度都較過去精細,早已成為處理鼻部疾病與鼻竇炎不可或缺的工具。近十年來,隨著鼻導航儀器與手術的發展,讓鼻內視鏡的微創應用更為廣泛,無論是鼻内腫瘤的切除、眼眶病變與顱底腫瘤的治療,或是此案例的腦下垂體腫瘤,都是鼻內視鏡的延伸創新適用範圍。

根據今年最新研究指出,「透過以鼻內視鏡與電磁導航儀,可提升52%的腫瘤摘除率;而出血、傷及視神經等併發症則可降低2成」。在熟悉鼻腔構造與鼻內視鏡手術的耳鼻喉科醫師協助合作下,神經外科醫師在腫瘤摘除的過程中將能更順利,腫瘤被徹底根除,更加減少復發可能性。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38/7144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上華人健康網www.top1health.com 看更多健康資訊

【延伸閱讀】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46歲的淑芬(化名)5年前被確診肺腺癌第4期,且肋膜積水嚴重,本身是護理人員的她對於標靶藥物抱有很高的期待,但由於EGFR、ALK基因檢測都為陰性,無法使用標靶藥物,只能採化學治療。淑芬因擔心化療的副作用原本非常抗拒,經醫師勸說後勉強同意「試試看」新一代化療,結果想像中...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45歲以下年輕男性,藝人周杰倫就是患者之一,典型症狀如早上睡醒持續超過30分鐘的腰酸下背痛,別再以為只是勞動過度。三軍總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盧俊吉醫師說,除了關節症狀外,病人可能還會出現關節外的症狀,譬如眼睛的虹彩炎,或是腸道發炎、甚...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當看過無數生老病死的醫護人員,角色變成癌症病患的家屬,不免也有軟弱的時候!擔任加護病房(ICU)護理師多年的玉潔,自母親確診三陰性乳癌後一路陪伴,並用鏡頭紀錄抗癌過程,包括:剃光頭、打化療等,其中一張曾投稿「捕捉希望」活動,獲得癌症親友組第三名。玉潔表示:拍攝這張照片的...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萬博超報導】別以為細胞癌化後才能發現異常,趁「癌前」處理,人生可能完全不同。婦人接癌篩異常通知 起初不信「檢查錯了吧,確定是我嗎?我自己感覺沒甚麼不正常。」不少人對於癌症仍停留在「感覺沒有異常就沒事」的觀念,澄清醫院中港院區接獲一名四癌篩檢的婦女,發現其子宮頸異常,個案...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