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口服類固醇只吃短期也有風險! 最新研究曝出血、心衰竭風險倍增

▲(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俗稱「美國仙丹」的類固醇,長期使用口服類固醇的嚴重副作用大家都怕,但短期使用也不能掉以輕心!國衛院今(14)日發表最新在台灣進行的研究結果指出,短期使用口服類固醇(連續使用天數小於或等於14天),也會增加消化道出血、敗血症與心臟衰竭的風險。

類固醇堪稱是民眾最熟悉也最害怕的常用藥之一,因為長期使用可能出現月亮臉、水牛肩等副作用症狀,那麼,如果只吃短期呢?研究結果提醒仍得小心。

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蔡慧如與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醫師姚宗杰、成功大學數據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張升懋及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講座副教授陳安安共同合作,針對短期使用口服類固醇的安全性進行分析。

研究分析衛福部資料科學加值中心的巨量資料,針對2013年至2015年、262萬3327位介於20歲至64歲的成年民眾,探討曾使用一次短期口服類固醇者,其在用藥後1個月以及2到3個月(31天至90天)期間,是否會發生消化道出血、敗血症或心臟衰竭的情形。

蔡慧如指出,分析結果顯示,約25%民眾曾使用短期口服類固醇,其中女性較多(55.3%),此外,84.5%的民眾並沒有慢性疾病史。使用天數方面,使用短期口服類固醇的中位數為3天,常見病因主要有急性呼吸道感染或皮膚相關疾病,包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鼻竇炎、扁桃腺炎、鼻咽炎、咽炎、喉炎、濕疹、蕁麻疹以及搔癢症等,常見相關專科別前5名依序為:皮膚科、耳鼻喉科、家醫科、內科以及小兒科。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密西根大學2017年的研究已指出,患者使用短期口服類固醇(連續使用天數小於30天)時,會增加發生敗血症、靜脈血栓栓塞和骨折的可能風險。

姚宗杰表示,這次在台灣進行的研究也顯示,患者在使用口服類固醇後第1個月內,其發生消化道出血的機率將高出1.8倍、敗血症高出2倍、心臟衰竭高出2.4倍等;更重要的是,即便是沒有任何慢性疾病史的患者,短期使用14天以下的口服類固醇,也會出現同樣的疾病風險。

正因為口服類固醇可能會產生嚴重副作用,姚宗杰強調,臨床醫師在開立口服類固醇多會謹慎以對,非必要時盡量避免讓患者長期使用。一般而言,類固醇藥物對於適合的適應症具有相當療效,因此,民眾也不需過度排斥使用類固醇藥物,如果目前正在服用口服類固醇,切勿自行停藥,如有疑慮應主動與主治醫師討論,以確保用藥安全

照片來源: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感冒了也能來一杯? 吃這十大類藥物想喝咖啡需特別注意

每6人1人一年內曾有這要命經驗! 避開老人死因第二殺手得懂5招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身染C型肝炎,不積極治療,苦的不只是「肝」!衛福部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今(23)日提醒,根據最新大型研究以及國人癌症登記報告發現,C肝患者不但罹患惡性淋巴瘤風險高於常人2倍,更會增加多種癌症的死亡風險,包括肝癌、攝護腺癌、食道癌、甲...

閱讀詳情 »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健保署今(23)日證實已完成健保漲價的各項試算方案,民眾可能得一口氣面對「健保四漲」,包括健保保費、補充保費費率以及藥品、檢驗檢查部分負擔通通要漲。不過,最早拋出健保調漲議題的衛福部長陳時中下午公開面對媒體時,態度則明顯保留,僅強...

閱讀詳情 »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繼針對泰國、越南、澳洲、紐西蘭等國鬆綁後,日本第二波鬆綁外籍商務人士入境名單,把包括台灣、中國、韓國等12國與地區列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23)日表示,我們當然很高興,其他國家對台灣防疫有信心,但提及日本近來疫情...

閱讀詳情 »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健保到了非調不可的地步了嗎?因應財務吃緊,健保署今(23)日證實已經初步完成「漲價」的各項試算方案,預計有4大塊要動,包括綁在一起的健保保費及補充保費費率,另外,藥品部分負擔也將調漲,檢驗檢查亦將開始收取部分負擔。按照預估,保費增...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