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口腔黏膜出現「這警訊」 小心口腔癌病徵

口腔黏膜出現「這警訊」 小心口腔癌病徵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一位40多歲從事建築業者林先生(化名),因工作關係經常嚼檳榔,半年前發現口腔內部傷口不容易癒合,原本並不在意,直到下唇麻木才就醫,經診斷是口腔癌第四期,進行手術及化療電療,後續吞嚥、發音及外觀大受影響。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口腔顎面外科醫師陳建晟呼籲,口腔癌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若出現口腔白、紅斑症、口黏膜下纖維化症等癌前病變特徵,應就醫確診。

紅唇族最愛 檳榔子列一級致癌物

陳建晟指出,檳榔子果實中主要成份為多酚類化合物、檳榔素、檳榔鹼,食用會讓人有興奮感、精神感覺較為振奮,檳榔鹼也是檳榔致癌因子之一,已為列為致癌物。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檳榔是東南亞受歡迎的精神活性物質之一,僅次於尼古丁,酒精和咖啡因,經常使用檳榔、菸、酒,得口腔癌的機率,與三項不沾者相比,高達123倍。

陳建晟解釋,從口腔黏膜的正常細胞要演化成奪命的細胞,會經歷過度或潛伏的演變。口腔黏膜的癌前病變徵兆是可辨識的,像是口腔白、紅斑症、口黏膜下纖維化症等,都是口腔癌前的警訊。不但洗牙時可做細部檢查,牙醫師或耳鼻喉醫師看診時,也很容易觀察是否有病變。

戒檳榔菸酒 遠離口腔癌危害

根據《美國牙醫協會雜誌》研究報告指出,嚼食檳榔者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的風險較高,這種無法治癒的狀況會造成口腔僵硬,最終導致下顎運動喪失,且檳榔與心血管疾病,代謝綜合症和肥胖風險增加有密切關連。口腔癌的復發大都在二年內,大部份會出現在原本患處或頸部,也可能轉移遠處部位,陳建晟呼籲定期追蹤檢查才能有效控制,而戒除檳榔才是最終根本。

【延伸閱讀】炎熱潮濕引黴菌! 清潔做好少困擾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289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長庚紀念醫院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創設於西元1976年至今已逾45年,先後設立台北、林口、基隆、高雄、桃園、嘉義、雲林等7所院區,並受政府委託經營鳳山醫院及土城醫院,另也設立養生文化村與護理之家,一年幫助的病人不計其數。如此大規模的醫療體系,內部如何做到妥善管理與溝通?現...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66歲的吳女士10多年前確診為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又稱為ITP),在長期使用類固醇的情況下,這十年來她陸續被診斷糖尿病、肺結核及骨質疏鬆,身高也因此矮了將近十公分。原先血小板控制在10萬(/uL)上下,但近期卻逐漸下降,甚至小於2萬(/uL),並出現皮下出血的症狀。...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春節即將到來,卻面臨Omicron疫情的威脅,不少人認為這次的變異株大多為輕症,因此出現「與其打疫苗不如直接染疫」的聲音,其實此觀念並不是正確的,北市聯醫中興院區內科主治醫師姜冠宇在臉書專頁上分析全球疫情的現況,全球確診人數高出以往高峰值的三倍,也使得醫療量能不堪負荷,...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乳癌是台灣女性最好發的癌症,不僅持續多年且毫無減少趨勢,聽起來很可怕,但隨著政府提供免費乳癌篩檢的普及,與衛教團體的積極宣導,雖然乳癌發生率高,但早期診斷及時治療,多數個案預後良好,依據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 0期乳癌5年存活率97.7%,第1期乳癌5年存活率95.7%。...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