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口臭恐是牙周病警訊 不治療賠上健康代價大

  「媽,妳牙齒怎麼會流血?」小瑩(化名)是典型的北漂族,平日在台北工作,久久才回南部家鄉,前陣子,她發現媽媽講話時會飄來異味,啃咬食物後還遺留血跡,懷疑是牙周病,鼓勵就醫卻被媽媽施以拖延戰術對待。牙醫師表示,牙周病嚴重時會導致掉牙且併發心臟病、腦中風等風險,一旦發現應積極治療,以免因小小牙齒而賠上全身健康。

  小瑩的母親因從小就對看牙心存恐懼,加上聽鄰居說牙周病治療要動手術,切開牙肉做清除的過程痛得不得了,因此一再拖延,放任疾病惡化。小瑩擔心口腔疾病或嚴重牙周病導致的掉牙會影響老母親的身體健康,不厭其煩地勸說,左哄右拐才終於帶著母親北上治療,並在幾次療程後成功治癒。事後,小瑩的媽媽還開心地向家人說:「治療一點都不痛!」

  牙醫師呂睿庭表示,許多人發現口腔健康出現問題卻不願積極找醫師治療,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怕痛」,但生病的牙齒不會自己恢復,放任不管只會讓病症越來越糟。以牙周病為例,初期症狀如口臭、牙齦紅腫、刷牙時流血,因症狀較輕且幾乎沒有疼痛的感覺,往往被輕忽,錯失早期治療的良機。

  早期牙周病若沒有接受妥善的治療,牙齦、齒槽骨和牙周韌帶等構造持續遭細菌侵擾,破壞加劇,出現牙縫變大、牙齦萎縮且紅腫有膿包、牙齒鬆動或移位,嚴重時牙齒甚至會脫落,不僅容易帶來咀嚼不便和營養不良問題。醫學研究也相繼證實,牙周病若長期不處理,恐提高腦中風、心臟病、糖尿病、關節炎和孕婦早產的風險,牙齒健康與身體健康息息相關,因此,民眾若發現有口臭、牙齦紅腫和流血等症狀時,千萬不要畏懼看醫生,積極就醫才能從「齒」健康。

  呂睿庭說明,牙周病是種慢性、持續性的細菌感染疾病,傳統治療是利用開刀手術的方式,將牙齦肉切開後翻瓣,再運用器械刮除牙齒表面的結石與汙垢,但由於牙肉切、翻開的動作易導致齒槽骨流失,且手術時流血量較大,會導致術後充血腫脹和疼痛,恢復期較長,常有病人因害怕而卻步。

  不過,隨著醫療技術進步,牙周病治療也走向微創手術時代。呂睿庭指出,水波雷射療法便是其中1種,利用雷射激發能量和水氣分子結合,不需要將牙肉切開翻瓣,就能移除牙齦與牙齒間的細菌和發炎組織,且配合超音波震盪機去除牙結石,恢復良好的牙周健康狀態。過程傷口小、復原快且幾乎沒有痛感,適合忙碌又怕痛的人。

  醫療再進步,最好的護齒之道還是預防!呂睿庭叮嚀,遠離牙周病,應從多關注自己和家中長輩的潔牙情況做起。每天刷牙2至3次,用貝氏刷牙法在牙齒和牙齦交界處,以2顆為1個單位,刷毛呈45度角來回刷約10至20下,並搭配牙線和牙間刷使用,且養成每半年洗牙1次的習慣,有助預防牙周病;而牙周病患者更要注意口腔清潔和定期回診,才能避免復發。唯有好好照顧牙齒,才能開心樂活人生。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AZ疫苗打氣不旺,趕在疫苗過期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陸續開放可接種對象,最新一波輪到「自費接種」的民眾,4月21日就可以開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16)日再宣布,有出國必要性、想自費打疫苗的民眾下周一(19日)就可以向全台31家有旅遊醫學門診的醫院預...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 一名45歲男子半夜因腹部劇烈絞痛及嘔吐,家人趕緊將他送急診,檢查發現有嚴重腸阻塞,懷疑末端小腸內有糞石堵塞,因此緊急手術治療。術中發現小腸裡竟有多顆完整的花生米顆粒,因而造成小腸堵塞,所幸經手術取出後,患者逐漸恢復正常排氣排便。原來該名男子年輕時疏於口腔保養未老先...

閱讀詳情 »

換季往往是過敏開始發作的時候,不僅僅是呼吸系統過敏,還有更麻煩的是寶寶的皮膚過敏。皮膚過敏甚至是異位性皮膚炎,寶寶不僅皮膚會乾、發紅,甚至會異常的搔癢,導致寶寶不斷用力抓自己皮膚,即使指甲都剪乾淨了,還是會把皮膚抓傷,讓家長們看了都很心疼,到底異位性皮膚炎該怎麼辦呢?大樹藥局陳俊凱藥師說明除了遠離飲...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如果你還認為「安寧療護」只是在生命未期時為病人減輕疼痛與不適而已,快把過時的觀念拋一邊去吧!事實上,醫界透過實證醫學結果,已將安寧的概念翻轉成「即時緩和療護(Timely palliative care)」,在癌症一進入晚期就即早啟動緩和療護的照護,不但可提早減緩病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