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台灣人食物過敏前3名「蛋白、蛋黃、花生」 小五童上課失禁也怪它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美食下肚怎麼變成惡夢?一名11歲的小五男童,平常愛吃麵食、甜點的他,常常莫名腹瀉、脹氣,有次上課時更忍不住便意,憋不住失禁拉在褲子上,被同學嘲笑,經過敏原檢測後,才發現是食物過敏在作怪。國內健檢資料庫分析則發現,國人最新十大慢性食物過敏原排行榜上,前3名分別是蛋白、蛋黃及花生。

聯安診所今(30)日公布其統計2019年、達1282筆的慢性食物過敏檢測數據結果,其中十大慢性食物過敏原排行榜,依序為:蛋白、蛋黃、花生、蜂蜜、腰果、黃豆、小麥、牛奶、鰻魚以及綠豆。

聯安診所院長、肝膽腸胃科醫師鄭乃源舉該名小五生為例,即因為上課中憋不住失禁,影響同儕關係,才被家長帶著仔細進行過敏原檢測,發現對高達36項的食物過敏,尤其,對小麥、鰻魚、蛋黃、鱈魚、黃豆、綠豆、花生及葡萄柚有中重度過敏。

鄭乃源說,進一步檢測腸道黏膜發炎指數發現,男童飆高到2617μg/mL,超過正常值1.2倍(正常值範圍510至2040μg/mL),顯示腸道正處於嚴重發炎狀態,長期發炎引發腸漏及腸躁症,可能是讓男童常腹瀉、忍不住便意的原因;藉由避開蛋、黃豆、小麥等常吃的中重度過敏原,配合調整飲食才擺脫困擾。

門診還有一名37歲男性上班族,三餐常外食,炸物燒烤不忌口,蔬果攝取量少,特別最愛吃麵包及麵食、蛋製品,近10年來飽受乾癬反覆發作的困擾,臉部及身體常莫名出現大片紅腫、突起,也常大便不成型、腹瀉,常一吃完東西就跑廁所,同樣在健檢經由慢性食物過敏原檢測才發現食物過敏。

鄭乃源表示,這正是典型腸道功能健康失衡、進而影響免疫反應的例子。健檢資料庫分析就發現,約有8成受檢者腸胃鏡器官檢查無太大異常,卻有脹氣、便秘、消化不良、腹瀉、頻放臭屁等困擾,雖不到疾病程度,長期下來仍對生活造成困擾。

鄭乃源提醒,腸胃功能失衡,可能與長時間吃入慢性過敏原的食物有關,長期食物過敏恐破壞腸道黏膜功能,使腸道黏膜出現間隙,過敏原滲漏穿過腸壁,進入各個組織器官,誘發過敏反應,形成惡性循環,連帶影響皮膚、呼吸、神經等系統,猶如不定時炸彈。

鄭乃源說,蛋白及蛋黃位居國人慢性食物過敏原前2名,原因來自於蛋的蛋白質分子較巨大,若未細嚼慢嚥或腸道微菌體不健全,易造成蛋白質分子消化不完全,引發過敏連鎖反應,尤其坊間含蛋製品相當普遍,布丁、蛋糕、餅乾到冰淇淋,都是隱藏的衍生食物;而過去常居榜首的牛奶,則可能因民眾警覺提高了,懂得避免或少攝取,反而威脅沒這麼大了。

想要避免食物過敏,醫師建議,首要避開中重度的過敏原,好減少身體發炎的因子,再來就是要飲食多樣少量,不偏食、均衡攝取多樣化的原形食物,皆有助降低食物過敏的發生機率。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單一性伴侶也有近6成人染HPV! 熟男痔瘡出血竟是「拳頭大菜花」

中國再爆新型流感病毒「豬傳人」 疾管署:若人傳人不排除大流行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境外移入個案再攀新高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30)日公布國內新增24例COVID-19境外移入確定病例;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而單日新增24例境外移入個案也再寫下今年的新高紀錄,且高達19例目前掌握都是完整接種過疫苗的突破性感染個案。陳時中也憂心忡忡,直言看到...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國內12至17歲青少年已經恢復接種第二劑BNT疫苗,卻有國內醫師透露,自己近2周看到近百名胸悶、胸痛的患者,幾乎都是年輕人,且9成都打過BNT疫苗。外界聯想是否是心肌炎副作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30)日回應,目前沒有接獲該醫院有任何不良反應通報,但第...

閱讀詳情 »

  罹患「骨質疏鬆症」有多可怕?  恐使患者臥床不起、喪失自理能力? 國民健康署調查顯示,骨質疏鬆症為65歲以上銀髮族常見慢性病第4名,且隨著年紀增加,骨鬆患者人數也隨之攀升。即使民眾對骨鬆的普遍認知度高,卻鮮少主動篩檢,更對骨折風險毫無警覺,往往在發生意外就醫時,才發現自己早...

閱讀詳情 »

  年末吃鍋將提升心血管疾病風險?  醫師:1星期吃超過4次太危險! 年末聚會,民眾喜歡相約吃火鍋、泡溫泉或小酌一番,要當心升高心血管問題甚至急性發作風險。國泰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玠宇醫師表示,火鍋大餐隱含的高熱量,會使膽固醇上升,若有家族病史,則可能進而讓血壓飆高、甚至造成...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