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台灣拔除與放置鼻胃管率仍偏高 可由訓練重建吞嚥功能

台灣拔除與放置鼻胃管率仍偏高 可由訓練重建吞嚥功能

【NOW健康 王澍清/宜蘭報導】宜蘭1名54歲林先生因胃潰瘍出血住院,住院期間突發腦中風,造成肢體輕癱,合併吞嚥困難,連吞口水都會嗆到,讓他苦不堪言,加上對鼻胃管心生抗拒,因此決定接受吞嚥障礙治療,上個月林先生順利完成吞嚥訓練,終於擺脫如象鼻般的鼻胃管,讓他可以自在進食。


因中風影響吞嚥功能 透過訓練終恢復飲食


羅東博愛醫院復健醫學科暨吞嚥機能重建中心主任葉書銘醫師表示,因為吞嚥困難而需鼻胃管協助進食的病人不在少數。長期使用糊狀食物透過鼻胃管直接灌進胃中,病人除了無法享有食物的滋味之外,外觀如象鼻的管路也讓病人難以釋懷。若置放鼻胃管的時間太長,鼻腔容易受到損害,也可能伴隨咽喉部潰瘍、口腔功能廢退、胃食道逆流或吸入性肺炎等併發症,更有許多病人甚至表明寧可餓死也不要透過鼻胃管被灌食。


林先生因中風導致吞嚥功能異常,灌食讓他倍感失去尊嚴。因此吞嚥機能重建中心團隊為林先生安排一系列的吞嚥復健治療與咽喉電刺激訓練。透過喉嚨外部的貼片傳導電力至喉部,刺激病人吞嚥時喉頭上提,以訓練主責吞嚥的相關肌肉恢復機能,終於讓林先生的吞嚥功能慢慢恢復。上個月他終於順利拔除鼻胃管,除了偶爾喝水不專心還會嗆到之外,飲食已恢復正常,不僅減輕他的痛苦,也免除了家屬後續飲食照顧上的不便。


吞嚥困難族群眾多 台灣鼻胃管拔除與放置率仍偏高


有吞嚥困難的族群除了年長者之外,尚包含腦傷、中風、腦瘤、腦外傷、神經退化性疾病、頭頸癌、口腔癌、舌癌、喉癌、鼻咽癌、老化及其他如ALS、巴金森氏症等病人。近年來,國際間逐漸重視吞嚥困難病人的照護品質,目前台灣鼻胃管的拔除率仍遠低於歐美與日本,鼻胃管高置放率引發各界關注


有鑑於此,羅東博愛醫院為提升吞嚥困難病人的照護品質,特成立台灣第1個吞嚥訓練病房,將行之有年的吞嚥治療建立標準化流程,讓跨領域團隊合作協助照顧吞嚥困難病人,期望協助病人能重享食物的真滋味,也同時減輕家屬的照顧負擔。


葉書銘醫師呼籲,家中若長者有經常嗆咳的困擾或是因鼻胃管厭世的病人,千萬不要輕忽,建議可至復健醫學科或吞嚥機能重建中心尋求治療與復健。依病人的狀況不同,吞嚥訓練短至2周,長僅1個多月可收到相當程度的效果,對提升病人生活品質與降低厭世感大有助益,更有利於家庭和諧的促進。


更多NOW健康報導
▸早餐來點麥片、綜合穀片 未檢出嘉磷塞殘留才能安心吃
▸居家泡澡放鬆舒壓! 使用泡澡劑前停看聽以免皮膚過敏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嚴選推薦:【訂閱】NOW健康 | 頻道 | LINE TODAY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你也有吃健康食品的習慣嗎?尤其受到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也讓市面上各類標榜調節機能與補充營養的產品日漸增多。食藥署表示,為保障消費者食用安全與權益,若業者標榜為健康食品,在上市前就得向衛生福利部申請查驗登記,且須提供科學證據佐證產品的安全性及保健功...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賴以玲/台中報導】家住台中、現年55歲的林女士長年為反覆泌尿道感染所擾,也因為擔心出門頻尿,總是限縮活動範圍,雖然抗生素療程結束後尿液檢查已無細菌,卻仍有頻尿、下腹悶痛等症狀;加上停經後,每次泌尿道感染都會出現血尿,令她相當緊張。透過中醫以八正散合蒲黃、藕節治療1週後,林女士症狀明顯改...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賴以玲/新竹報導】詹先生因糖尿病問題長期在新竹台大分院新竹醫院代謝內分泌科看診,他相當注重血糖及飲食控制,所以對於該院營養室開辦的糖尿病團體衛教課程都積極參與,每次課程中皆主動提問,也幫其他病友解惑。因COVID-19疫情因素,對於暫停團衛課程感到可惜,便詢問營養師是否可持續舉辦互動式...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心房顫動的電燒為侵入性治療,手術過程當中可能發生不預期的狀況,心臟內超音波全程監控,在併發症發生的第一時間就能及時發現、及早處理,而不會在嚴重到影響血行動力學才發現,安全性的提升也是心臟內超音波即時影像的優勢。 心臟內超音波全程監控手術狀況 及早偵測併發症 心房顫動的...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