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台灣擴大採檢「三支箭」今啟動 快看看你是不是這3類人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武漢肺炎傳染力驚人,沒有發現確診個案的國家也未必安全,可能只是疫情隱而未發,為及早發現疑似個案及防堵病毒於社區及醫療院所傳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出擴大採檢「三支箭」今(17)日開始啟動加強社區監測方案,只要出國回來,不論去哪個國家,14天內若有疑似症狀經醫師懷疑就要採檢。

擴大採檢的這「三支箭」分別如下:

(一)14天內有國外旅遊史(包含新加坡、泰國及日本及其他國家)或曾接觸來自國外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人士接觸史,且醫師高度懷疑COVID-19感染之發燒或呼吸道症狀個案。

(二)發燒/呼吸道症狀群聚現象者。

(三)「抗生素治療3日未好轉且無明確病因」、「群聚事件個案」或「醫護人員」之肺炎個案。

指揮中心強調,經醫師判斷無須住院的民眾,將請其返家自主健康管理,於接獲通知檢驗結果前,須留在家中,不可外出,同時於發病後14日內落實自主健康管理應注意事項。

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李秉穎認為,擴大採檢有其必要性,但得靠第一線基層醫師把關,不能無限擴大,否則可預見的是,若患者人人杯弓蛇影都要求採檢,醫院光是採檢人力、防護用具等,馬上就會吃緊,還不提檢驗單位的負擔會有多重。

李秉穎說,最好的把關是更積極的治療所有相關症狀的病人,並由醫師診治,針對排除其他疾病、或經治療3天後沒有效果,這類高度懷疑者,才進入採檢;國外旅遊史部分,眼光也應該要首要放在已經出現社區感染的新加坡、泰國及日本,高度警覺。

在國內出現首例死亡病例、又是疑似社區感染之下,民眾對口罩的戴與不戴又起爭論,對此,李秉穎強調,這起案例發現還算早、目前也有接觸史,不算大規模的社區感染,民眾不必緊張,口罩還是留給高風險的族群優先,例如案例的司機等。

指揮中心也重申,只要遵守口罩使用3時機:「看病、陪病、探病的時候要戴,有呼吸道症狀者應戴口罩,有慢性病者外出建議戴口罩」,就能有很好的保護網,不用擔心不戴口罩就會被感染。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是否社區感染也能吵? 抗煞專家吐真言:彷彿SARS封院前氛圍重演

藥局不開門的日子 全台多303家衛生所六日投入賣口罩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怎麼「多兩顆」!一名48歲體型較胖的熟男,1個多月前洗澡時,低頭一摸竟發現鼠蹊部雙側莫多多了兩個凸起腫塊,因為位置私密,竟不好意思就醫,直到胯下強烈不適才不得不求醫,醫師一看,腫塊不但又紅又腫,表面還糜爛流出液體,伴隨著異味,趕緊手術切除,還好化驗為良性上皮性囊腫合併...

閱讀詳情 »

▲罕見庫欣氏症作怪,害婦人體重異常,臉變圓、後頸變厚,無力又高血壓。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飲食正常,體重卻失控飆漲,63歲的張女士就在短短半年內,體重快速增加,穿起衣服來腰部變緊、臉變圓,可是小腿肌肉量卻大幅減少,走沒幾步就腳痠需要休息,還出現高血壓、頭痛、失眠、疲倦無力等症狀,嚇到就醫...

閱讀詳情 »

爽爆新聞網記者鄒志中/台中報導 預防中風也可以超前部署!? 「腦中風」是造成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的最主要原因,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人口有30%(約1千7百50萬人)是死於心臟血管疾病,其中有670萬人死於中風;據衛生福利部2019年國人死因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第4位,死亡人數超...

閱讀詳情 »

記者 陳家珍/台北報導 台灣近幾年的運動人口隨著健康意識不斷增加,根據體育署公布,2020年參與運動人口的比率是82.8%,同時已連續7年國人維持穩定運動比例達33%,顯示民眾對於體態與肌肉維持的重視度,今日國內兩大醫學會(台灣醫用雷射光電學會與形體美容外科醫學會) 今日邀請腹肌ROCK形象大使徐若...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