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台灣新冠攀高峰 港學者:死亡案例病史與港近似

台灣新冠攀高峰 港學者:死亡案例病史與港近似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5/6)公布本土病例分析,四月一月起重症患者70人,其中六十歲以上長者佔78.6%,重症死亡43人中就有38人有慢性病或癌症病史,比例高達88.3%。以上數據與香港三月份Omicron疫情高峰頗為近似,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副教授葉逸軒醫師分享香港醫管局病例分析,香港COVID-19死亡個案中,逾50%居住於長照安養機構,有慢性病史近90%,這些族群都是COVID-19重症與死亡的高風險族群,粗估國內帶有高危因子的百萬族群,不可不慎!

香港洗腎患者4成感染COVID-19 台灣8萬洗腎者不可不慎

從香港瑪麗醫院及東華醫院香港前兩大醫學中心的資料分析,葉醫師指出慢性腎病患者需要進行血液透析的COVID-19感染率高達38.6%,以台灣9萬4千名洗腎患者,近九成都是採用血液透析方式,洗腎中心首應避免形成群聚感染溫床。歐美疾管署對於洗腎者隔離時間都有長達十天至二十天的規定,但對於需要密集進行血液透析維生的患者相當不便,因此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可加速洗腎感染者根除病毒,解除隔離。

憂COVID藥物交互作用 港醫:提醒高危患者慎選藥物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副教授葉逸軒醫師提及,器官移植患者需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控制排斥,產生“長新冠”現象;在抗病毒藥物的選擇上,此族群患者使用的免疫抑制劑會與Ritonavir (Paxlovid成份之一)發生嚴重交互作用,因此葉醫師建議使用Molnupiravir以避免交互作用。依據葉醫師治療腎移植患者的CT值變化,在接受Molnupiravir第三天後,CT值即可連續兩次>30,意指幾乎測不到病毒,達到台灣疫情指揮中心輕症患者出院標準。

台高危族群口服藥部署是關鍵 港醫建議長照群聚速投藥切斷感染鏈

對於香港疫情中的痛點,長照機構的高風險族群,葉醫師建議,若有染疫者出現,應儘速給予抗病毒口服藥物,最短時間讓CT值>28以上以切斷感染鏈,同時可由就近的醫院開設外展門診到機構進行篩檢、治療、給藥,以免醫學中心收治住院量過載,導致醫療體系崩潰。且由於高齡長者腎功能普遍不良,一旦感染COVID會引發急性腎損傷,進一步影響腎功能,因此開始抗口服病毒治療前也需要檢測腎功能,以選擇適當治療藥物。

口服藥物下放有助紓緩醫療量能過載 居隔輕症者可備退燒止咳藥物

葉醫師指出,香港在抗病毒口服藥下放開方後,無慢性病史的重症高風險感染者普遍由感染科醫師使用Paxlovid治療;至於有慢性病的高風險感染者,因為考量慢性病藥物交互作用,則由原先治療慢性病的內科醫師處方Molnupiravir來治療,如此一來也能達到醫療量能平衡,不至於讓感染科同事負荷超載。據香港醫管局日前統計,Paxlovid已使用9,700多人,而Molunpiravir已治療1.77萬人,其中逾6,000名為染疫院舍長者。

對於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葉醫師提醒在居家隔離期間可以準備退燒藥、咳嗽藥水,遠端醫療在香港經驗中也能實質協助患者,同時血氧監測設備對於輕症或無症狀患者也能幫助監測健康狀況,若血氧太低再行就醫,以免擠壓急診量能。

台灣新冠攀高峰 港學者:死亡案例病史與港近似

▲香港COVID-19死亡個案總和分析(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副教授 葉逸軒醫師提供)

台灣新冠攀高峰 港學者:死亡案例病史與港近似葉逸軒副教授

  •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內科學系
  • 港大附設港怡醫院 腎病科
  • 香港瑪麗醫院 腎病科

【延伸閱讀】

不要再跑急診!全台190家診所提供PCR,名單看這裡

24歲女染疫6天亡!李秉穎:呼吸太快、喘不過氣應儘速就醫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369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張郁梵報導)「百歲老人能穿針!」有可能是白內障重症的前兆?大學眼科總院長林丕容表示,白內障患者大多較年長,罹病之前多半都有老花眼的症狀,因此,倘若在病程中出現視力回春、近視加深的情形,表示病情開始惡化,應盡快就醫治療。一名50歲的黃先生,10年前做了老花近視雷手術後,視力品質一直都維持...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郭庚儒報導)近年毒品氾濫,許多民眾使用K他命、搖頭丸、安非他命等娛樂性藥物進行性行為,參加性派對更容易發生危險性行為,導致感染愛滋病風險增加。紅絲帶基金會表示,愛滋病毒感染後不會有明顯症狀,且潛伏期長達5至10年,若發生危險性行為應接受篩檢。針對國小男教師以毒品引誘網友發生不安全性行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郭庚儒報導)運動會消耗肝醣,使人體產生疲勞感,並造成乳酸堆積,導致肌肉痠痛;尤其是長時間、持續性的運動,如慢跑。最新調查發現,7成慢跑新手3個月就放棄,8成撐不過撞牆期。營養師建議,平日可養成喝茶習慣,或在運動前2小時,攝取地瓜、全麥麵包等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增加運動耐力。根據《美國生理...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張郁梵報導)毒澱粉、瘦肉精,食安問題層出不窮,讓不少民眾人心惶惶!為此,新北市衛生局特地針對人潮密集的風景區餐飲業者,加以輔導並核發「食在有夠證」標章,讓民眾玩得開心、也吃得安心!新北市衛生局表示,「食在有夠證」的認證方式,除了會請專業團隊審核商家外,還會實地輔導店家在製造、加工、調配...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