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台灣新冠死亡病例分析 張上淳:死亡多集中在60歲以上

台灣新冠死亡病例分析 張上淳:死亡多集中在60歲以上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5月11日至7月4日,新冠本土疫情死亡共675人,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表示,死亡率跟著年紀增加,並且多數個案都有潛在慢性病,放棄急救人數增加,也可能提升死亡人數。


張上淳說明,此次本土疫情死亡675位病患,男性430位女性245位,平均年紀73歲,60歲以上就占605位,個案數在確診病例最高時,死亡率也同樣在高點,隨著確診病患減少,加上對重症患者治療越來越好,都降低死亡率。


台灣新冠死亡病例分析 張上淳:死亡多集中在60歲以上

▲5月11日至7月4日新冠死亡個案分析。(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張上淳解釋,此次疫情在19周與20周發病率最高,當中20%是重症,醫院收到確診病患時,仍在要送到負壓隔離病房,導致醫療量能難負荷,在啟動專責病房與多人1室,同時配合瑞得西韋與單株抗體使用,降低重症率與死亡率。


台灣新冠死亡病例分析 張上淳:死亡多集中在60歲以上

▲5月11日至7月4日新冠死亡個案趨勢。(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張上淳強調,很多個案家屬都不忍家人放棄急救,因此沒有插管協助呼吸最後死亡,或許是死亡率比較高原因之一,部分有可能救的回來病患就病逝,也是是我們過去許多長輩插管滿辛苦,因此希望不要急救。


台灣新冠死亡病例分析 張上淳:死亡多集中在60歲以上

▲台北區新冠肺炎死亡簽署DNR比率。(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張上淳補充,分析前100例死亡個案,有1種慢性疾病共21人,有2種慢性病有29人,也有1人具有7種潛在病史,高血壓與糖尿病最為常見,其他心血管疾病,也有相當數量,腎臟疾病同樣是高危險因子。


台灣新冠死亡病例分析 張上淳:死亡多集中在60歲以上

▲新冠肺炎前100例個案分析。(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張上淳也說,單株抗體使用也反應在年紀與慢性病史上,6月19日至7月1日共有64人使用單株抗體,60至69歲族群中,共有26人占40.6%,70至79歲共有20人占31.3%,具有高血壓與糖尿病是最常見慢性病。


更多NOW健康報導
▸眩暈時不時發作 老年人、停經婦女2大高風險群要注意
▸肝癌5大高風險族群莫輕忽 提高篩檢頻率助肝癌早發現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台灣醫級邦——華人醫療保健自媒體平台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臺北市文山區健康服務中心與師大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合作,於去年辦理「園藝生命回顧」失智症個案社區照護課程,這是一套以增進認知與心理功能為目標之本土化社區照護方案,利用人對植物的生命同理,透過園藝栽植、藝術創作及烹飪等活動,協助輕度失智長者思考自我生命歷程及意義。多元...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除了肝癌、大腸癌等常見癌症,你可知道還有一個沉默的男性癌症殺手,也可能悄悄找上門嗎?有位55歲陳先生,任職某企業高階主管,工作雖忙碌但仍保持飲食、起居生活正常,因為熱愛運動,週末都會帶著家人爬山、騎單車。兩年前開始常感腰痠,以為只是長期運動所產生的痠痛,便不以為意,加上...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4年癌症統計資料顯示,甲狀腺癌已位居十大癌症之一,甲狀腺癌的主要治療方法為外科手術切除,若為中、高風險病人,則須考慮放射性碘治療;根據統計,九成甲狀腺癌在手術切除後,對於中、高風險病人再以放射線碘治療,平均五年存活率可達九成八。甲狀腺癌治療5...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有位56歲楊媽媽生活作息規律,飲食也相當講究,不僅不吃外食,做飯也盡量挑選生機食材。但自2016年開始,體重從原本40公斤上升至61公斤,且經常腹脹、噁心。雖然覺得身體怪怪的,但沒有特殊不適,因此自我安慰是中年發福而沒求醫,直至2018年4月,在家人督促下去台北慈濟醫院...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