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台灣新冠死亡病例分析 張上淳:死亡多集中在60歲以上

台灣新冠死亡病例分析 張上淳:死亡多集中在60歲以上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5月11日至7月4日,新冠本土疫情死亡共675人,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表示,死亡率跟著年紀增加,並且多數個案都有潛在慢性病,放棄急救人數增加,也可能提升死亡人數。


張上淳說明,此次本土疫情死亡675位病患,男性430位女性245位,平均年紀73歲,60歲以上就占605位,個案數在確診病例最高時,死亡率也同樣在高點,隨著確診病患減少,加上對重症患者治療越來越好,都降低死亡率。


台灣新冠死亡病例分析 張上淳:死亡多集中在60歲以上

▲5月11日至7月4日新冠死亡個案分析。(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張上淳解釋,此次疫情在19周與20周發病率最高,當中20%是重症,醫院收到確診病患時,仍在要送到負壓隔離病房,導致醫療量能難負荷,在啟動專責病房與多人1室,同時配合瑞得西韋與單株抗體使用,降低重症率與死亡率。


台灣新冠死亡病例分析 張上淳:死亡多集中在60歲以上

▲5月11日至7月4日新冠死亡個案趨勢。(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張上淳強調,很多個案家屬都不忍家人放棄急救,因此沒有插管協助呼吸最後死亡,或許是死亡率比較高原因之一,部分有可能救的回來病患就病逝,也是是我們過去許多長輩插管滿辛苦,因此希望不要急救。


台灣新冠死亡病例分析 張上淳:死亡多集中在60歲以上

▲台北區新冠肺炎死亡簽署DNR比率。(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張上淳補充,分析前100例死亡個案,有1種慢性疾病共21人,有2種慢性病有29人,也有1人具有7種潛在病史,高血壓與糖尿病最為常見,其他心血管疾病,也有相當數量,腎臟疾病同樣是高危險因子。


台灣新冠死亡病例分析 張上淳:死亡多集中在60歲以上

▲新冠肺炎前100例個案分析。(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張上淳也說,單株抗體使用也反應在年紀與慢性病史上,6月19日至7月1日共有64人使用單株抗體,60至69歲族群中,共有26人占40.6%,70至79歲共有20人占31.3%,具有高血壓與糖尿病是最常見慢性病。


更多NOW健康報導
▸眩暈時不時發作 老年人、停經婦女2大高風險群要注意
▸肝癌5大高風險族群莫輕忽 提高篩檢頻率助肝癌早發現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台灣醫級邦——華人醫療保健自媒體平台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黃育成/新北報導】今年第3號颱風「彩雲」外圍環流為全台帶來水氣,為南台灣缺水的旱象解渴不少,但隨著颱風過境的傾盆豪大雨,卻也讓汗皰疹患者叫苦連天,使得汗皰疹從小範圍擴散成大範圍水泡。中醫師鄭愛蓮指出,季節交替和雨季時,是汗皰疹常見好發期,若本身體質偏溼、代謝較慢,身體無法順利排除代謝廢...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你是否曾有這樣的經驗?生活上突發性的視線模糊不清、或是長時間用眼導致乾澀不適?別擔心,你不孤單!根據2019全台護眼趨勢調查,全台灣有81%民眾患有眼疾,自2018年以來,患有乾眼症的比率明顯提升,面對日益增長的「糊矇族」大軍,專業醫師提醒,選用加強鎖水的人工淚液來強化...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疫情爆發以來,醫檢師在忙什麼?為什麼有儀器了,他們工作量還是很大很辛苦?醫檢師全聯會常務監事、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檢驗科主任高智雄表示,新冠肺炎的PCR檢驗大部分是分生醫檢師在操作,他們非常重要。只是PCR檢驗過程步驟不那麼自動化,一開始是純手工萃取核酸的分子生物檢驗再漸...

閱讀詳情 »

4動作伸展放鬆腿部筋膜 健康好方法 復健科 物理治療師高翊倫 腿部伸展動作每個動作停留10至15秒,就讓肌肉放鬆在做下一回合,拉太久容易造成肌肉一直處在伸展的狀態,這個時候身體就會發出警訊給大腦說肌肉一直在被拉長狀態,這樣子反而會讓身體肌肉越拉越緊而不是越拉越輕鬆。   若有身體不適的情...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