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台灣新冠死亡病例分析 張上淳:死亡多集中在60歲以上

台灣新冠死亡病例分析 張上淳:死亡多集中在60歲以上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5月11日至7月4日,新冠本土疫情死亡共675人,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表示,死亡率跟著年紀增加,並且多數個案都有潛在慢性病,放棄急救人數增加,也可能提升死亡人數。


張上淳說明,此次本土疫情死亡675位病患,男性430位女性245位,平均年紀73歲,60歲以上就占605位,個案數在確診病例最高時,死亡率也同樣在高點,隨著確診病患減少,加上對重症患者治療越來越好,都降低死亡率。


台灣新冠死亡病例分析 張上淳:死亡多集中在60歲以上

▲5月11日至7月4日新冠死亡個案分析。(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張上淳解釋,此次疫情在19周與20周發病率最高,當中20%是重症,醫院收到確診病患時,仍在要送到負壓隔離病房,導致醫療量能難負荷,在啟動專責病房與多人1室,同時配合瑞得西韋與單株抗體使用,降低重症率與死亡率。


台灣新冠死亡病例分析 張上淳:死亡多集中在60歲以上

▲5月11日至7月4日新冠死亡個案趨勢。(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張上淳強調,很多個案家屬都不忍家人放棄急救,因此沒有插管協助呼吸最後死亡,或許是死亡率比較高原因之一,部分有可能救的回來病患就病逝,也是是我們過去許多長輩插管滿辛苦,因此希望不要急救。


台灣新冠死亡病例分析 張上淳:死亡多集中在60歲以上

▲台北區新冠肺炎死亡簽署DNR比率。(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張上淳補充,分析前100例死亡個案,有1種慢性疾病共21人,有2種慢性病有29人,也有1人具有7種潛在病史,高血壓與糖尿病最為常見,其他心血管疾病,也有相當數量,腎臟疾病同樣是高危險因子。


台灣新冠死亡病例分析 張上淳:死亡多集中在60歲以上

▲新冠肺炎前100例個案分析。(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張上淳也說,單株抗體使用也反應在年紀與慢性病史上,6月19日至7月1日共有64人使用單株抗體,60至69歲族群中,共有26人占40.6%,70至79歲共有20人占31.3%,具有高血壓與糖尿病是最常見慢性病。


更多NOW健康報導
▸眩暈時不時發作 老年人、停經婦女2大高風險群要注意
▸肝癌5大高風險族群莫輕忽 提高篩檢頻率助肝癌早發現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台灣醫級邦——華人醫療保健自媒體平台

相關推薦

【NOW健康 傅婷/台北報導】免疫療法被視為晚期癌友的最後1線生機,但實際成效如何?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於今年4月將免疫療法藥物納入健保給付,初步分析約有3成病患用藥後病情穩定或好轉,明年將持續編列預算,預計將有上千名癌症病患受惠。   目前健保給付3款癌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針對8種癌...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吳小妹的媽媽是發展遲緩兒童基金會的社工,長期都在幫助和面對這些發展緩慢的兒童,開朗堅強的她,從來也沒想過自己會生出一個不一樣的寶寶。吳小妹是她的第一個孩子,罹患了罕見的「多條顱縫早閉症」,造成頭型寬扁。她及早帶吳小妹就醫治療,在吳小妹10個月大時醫師利用頭顱擴張牽引器將...

閱讀詳情 »

【圖文提供/媽媽寶寶】培養孩子獨立,是1件需要練習的事,必須從寶寶時期做起!透過分床睡、吃副食品和學步期3個發展階段,慢慢地訓練孩子的自主能力,不但可以讓成長的每一步踏得更穩健,同時也能逐漸養成孩子獨立的性格。   第1階段:分床睡   很多爸媽把分房、分床睡當成訓練寶寶獨立的指...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45歲李先生從事快遞,需經常搬動重物,過去曾因工作時拉傷腰部,但當時仗勢年輕並無積極治療,直到近年來經常感到腰、下背不適,服用止痛藥也不見效,嚴重發作時「開車像蝦子一樣彎曲」,赴醫確診為坐骨神經痛,討論後決定採「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治療,術後症狀大幅緩解,目前已重返工作...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