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台灣老人常「吃錯藥」 陽明研發手機照相辨識藥物

▲陽明大學開發藥物影像辨識系統,讓手機照相自動辨識藥物。(照/陽明大學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根據統計,在台灣,高齡長者每天平均要吃7.3顆藥,但每顆藥丸都長得差不多,臨床常發生「吃錯藥」的情況,輕微的只是影響藥效,嚴重者卻可能要了性命,陽明大學最新開發「手機藥物影像辨識系統」AIGIA愛家小藥師,居家醫師只要透過手機照相,就能辨識藥丸到底是什麼藥。

有調查顯示,台灣65歲以上失能需長期照護的高齡長者約50萬人,大多患有多重慢性疾病,常常需要把多種藥物拆開放入藥盒方便服用,但小小的藥丸顏色常類似,藥名容易混淆,高達一半以上長者有用藥錯誤問題。

研發手機藥物影像辨識系統的陽明大學醫學系副教授、台北榮總家醫科醫師陳育群多年來投入社區居家照護服務,就常看到有病患因為吃錯藥而反覆就醫,例如一臥床老人,總覺得腹脹難消,但家屬反覆到門診拿藥吃都沒效,最後才發現竟然是長期把攝護腺藥錯當作消脹氣藥照三餐吃,難怪怎麼調藥量都沒有用。

尤其,醫師觀察發現,台灣病患喜歡把藥物全部拆開、放在同一個盒子裡方便取用,但沒了包裝,往往連該怎麼吃都不知道。

陳育群表示,前後花了3年時間,研發出手機藥物影像辨識系統,並自行開發手機APP,配合藥物拍攝裝置MedBox,只要直接用手機照相鏡頭拍照,手機就可以透過雲端運算,針對藥物外觀進行智慧比對,迅速判斷到底是哪一種藥,顯示藥物成分、適應症、用法、特徵、特殊警語等訊息。

目前該雲端資料庫已內建1萬8025種健保藥物資訊、8000多張藥物影像,可正確辨認400種居家醫療常用藥物,獲得台灣專利,而為了方便越來越多的外籍照護者,系統也內建英語、印尼語、越南語及馬來語。

陳育群說,吃錯藥不僅增加副作用,藥物交互作用更可能導致不必要的急診住院等問題,而透過手機智慧居家醫療,可以讓每一個走進病患家中的居家醫師能夠更快、更準、更好地藥物辨識,確保病患正確用藥安全。

照片來源:陽明大學提供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36歲蔡先生沒有特殊病史,因解血便就醫,在腸鏡檢查發現結腸惡性腫瘤,腹部CT顯示乙狀結腸巨大腫瘤伴轉移性淋巴結腫大。蔡先生正值壯年期,小孩還小,正在為家庭為生活打拼之際,突如其來的噩耗幾乎招架不住。 在醫師的評估下,蔡先生接受機械手臂手術,合併術後加速康復(ERAS)...

閱讀詳情 »

【記者劉軒縈/臺南報導】台南有一位周姓女士,今年已60多歲,在今年的8月來到台南市七股區前立委魏耀乾醫師開設的微笑牙醫診所,進行牙齒的健康檢查後,也讓魏耀乾成功幫忙她完成困擾她一生的兔唇縫合,今天特別前來感謝送紅包,場面溫馨感人。 這位周女士表示,她有先天性兔唇,口腔有約1公分的孔洞與鼻腔相通,從小...

閱讀詳情 »

【勁報/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據報消保團體發布抽驗羊肉食品檢出其他動物性成分一事,臺南市政府衛生局於今(2)日至2家餐飲業者及食品工廠進行查核及抽驗相關羊豬肉品,倘若查獲混摻肉品之情事,將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處辦。 衛生局呼籲食品業者,販售食品要注意是否有攙偽或假冒之情事,若涉及則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AZ混打BNT、莫德納,不但有望,而且腳步近了。回應台大醫院針對「AZ+莫德納」混打試驗計畫最新抽血分析發現,抗體效價優於「AZ+AZ」,且拉長接種時間也無妨,間隔8周效果甚至略好於間隔4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2)日下午透露,最快這個月就會針對現有B...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