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台灣1/3高血壓患者竟不自覺! 醫囑6招「穩」住血壓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血壓「穩」不住,根據統計,國內將近5百萬高血壓病患中,有3分之1患者不自覺有高血壓;且已知高血壓患者當中、能夠良好控制血壓者也僅在3到5成之間。台灣高血壓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提醒,若高血壓上身,限鹽、限酒、減重、戒菸、飲食控制、適度運動一樣不能少。

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壓日,台灣高血壓學會與中華民國心臟學會今(17)日呼籲民眾不僅要「知道自己的血壓(Know your number)」,高血壓患者還應配合醫囑將血壓控制達標,才能降低中風、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等疾病風險。

王宗道指出,台灣20歲以上成年人中,每4人就有1人罹患高血壓,一般人的血壓應控制在140/90(收縮壓/舒張壓)毫米汞柱以下,一旦經診斷為高血壓,且血壓在160/100毫米汞柱以下者,可先透過限鹽、限酒、減重、戒菸、飲食控制、適度運動等生活方式調整,經觀察3個月後,血壓仍未獲得控制,就得用藥治療。

血壓每增加20/10(收縮壓/舒張壓)毫米汞柱,根據統計,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就會倍增,但國內醫師臨床觀察,除了民眾服藥順從性不高、僅約4成左右正常服藥,影響血壓控制之外:有時患者的個體差異,也會令治療成效不如預期。

馬偕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李應湘表示,臨床就曾收治一名男性患者,少40多歲、卻已經兩度中風,雖然用到5、6種藥物,但是血壓就是控制不下來。

針對這一類血壓控制困難的患者,兩學會今也發表治療共識,包括用藥效果不佳、常常忘記吃藥、難忍藥物副作用或是合併有器官損傷等高血壓患者,一旦門診血壓值達150/90毫米汞柱,建議可使用導管治療降低腎交感神經活性、積極控制血壓。

王宗道指出,手術降低腎動脈交感神經活性後,平均血壓降低效果相當於服用1顆半到2顆降壓藥。但治療高血壓的第一步,還是要正確測量血壓,除了門診、居家自行量測之外,24小時連續血壓測量,亦可以測定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平均血壓值及變動的情形,對於高血壓診斷及評估藥物使用情形有相當大幫助。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細胞治療拚速度,訊聯生技(1784)繼日前自體脂肪幹細胞加速傷口癒合送件後再添新案,與國內骨科素有盛名的新光醫療財團法人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依特管法向衛生福利部申請「自體脂肪幹細胞移植退化性關節炎及膝關軟骨缺損」細胞治療計畫,將用脂肪中的間質幹細胞(MSC),為350萬名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帶來人工關節...

閱讀詳情 »

活動時容易心悸、呼吸困難,常感到頭暈及疲倦,要小心可能是缺鐵性貧血上身。有1名16歲女學生,最近幾個星期除了上述症狀之外,身體檢查時發現皮膚、眼結膜、指甲床的顏色較為蒼白,媽媽陪同就診時表示,女兒連學業成績也退步了。 進一步血液檢查發現,女學生的血色素濃度為9.6 g/dl(正常值11.6至16)...

閱讀詳情 »

梁先生現年63歲,不抽菸,兩棲蛙人退伍,身體相當硬朗,10年前因左胸痛,經檢查確診為肺癌末期,腫瘤大小為4公分,轉移到肋骨,後至新光醫療財團法人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腫瘤治療科接受治療,以螺旋刀放射治療加上標靶藥物局部精準打擊,成功控制及提高抗癌免疫力,回診追蹤發現腫瘤已消失。 但梁先生2016年回診...

閱讀詳情 »

台灣65歲以上的年長者平均每100人就有1人罹患巴金病(又稱帕金森氏症)。這是1種神經退化性疾病,雖不會致命但會與病人相伴一生,在漫長的病程中對患者造成生活上的種種不便,影響生活品質。 臺大醫院巴金森中心主任、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監事吳瑞美教授表示,巴金森病目前尚無方法「根治」,但只要正確治療、規律...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