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吃很多,營養就足夠了嗎?

天氣漸漸暖了,大家趕快將生菜沙拉、涼拌菜餚列入菜單,不僅口感更清爽,而且烹飪時間愈短、愈能保存維生素E及鉀、鈣、鐵、鋅、鎂等微量營養素,營養均衡,才能避免陷入吃得飽、吃太多,卻缺乏維生素、礦物質等的「隱性饑餓」危機中。
吃很多,營養就足夠了嗎?
根據最新公布的「全台飲食認知行為調查」,高達99%的成人每周攝取的食物類別及份數,均未達到衛福部建議的六大類飲食指南標準,成為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的「隱性饑餓」族群,即吃得飽、吃太多,卻缺乏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素,以致經常覺得疲累、而且容易感冒,營養專家建議,每天吃生鮮蔬果、全穀類及堅果,才能維持健康

《9%的人陷隱性飢餓危機》
一份針對全台657位25~64歲民眾進行的「國人飲食認知及行為調查」發現,70%的人自認營養均衡,但實際上,約50%的人蔬菜攝取量不到建議量的一半,60%的人水果攝取量也是如此,每天吃水果的人則不到30%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部主任金惠民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將日常飲食中維生素及礦物質攝取不足的現象,定義為「隱性飢餓」,從「國人飲食認知及行為調查」結果顯示,高達99%的民眾飲食不均衡,成為「隱性飢餓」的高危險族群。

《飲食不均,鉀鈣鋅鎂不足》
她表示,現代人經常外食,攝取過多油脂、糖類等空熱量食物,富含礦物質、維生素的食物反而攝取不足,研究指出,7.3%的全球性疾病因缺乏微量營養素所引起,尤其是鉀、鈣、鐵、鋅、鎂及維生素E等

金主任指出,根據美國日常飲食建議量,每天需攝取4.7公克鉀,但台灣2008年國民營養調查顯示,將近90%的人鉀攝取量僅2.5~3公克、鈣攝取量不到1公克,維生素E、鎂不足的人也有60%。

《每天吃蔬果、堅果、全穀類》
她表示,蔬果類的微量營養素含量豐富,包括維生素A、C、E、B1、B2、B6、葉酸及鉀、鈣、鐵、鋅、鎂等,但烹煮後,鉀離子溶於水中就吃不到了,因此烹飪時間愈短愈好,最好以涼拌、生菜沙拉方式料理,或是半水煮、快炒,以免營養素流失。

此外,日常飲食應多元化,以全穀類、紫米替代白米飯、白土司等精緻澱粉食物,並適量攝取小魚蝦、乳製品、堅果類,補充鈣質及鎂鋅銅錳等營養素,每天至少吃3份蔬菜、2份水果,逐漸增加為5~9份蔬果,才能解除「隱性飢餓」的危機。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台灣好食材Fooding》】

相關推薦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最新2019年台北市十大死因揭曉!台北市衛生局今(20)日分析指出,癌症依舊蟬聯48年來台北市十大死因之首,其中十大奪命癌症仍以肺癌連續34年高居第一位,值得注意的是,女性乳癌竄前2名,來到排名第2位。台北市衛生局提醒,台北市十大死...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 夏天是酒糟性皮膚炎盛行的季節,尤其新冠肺炎防疫期間,長時間戴口罩皮膚悶熱不透氣,發作的患者比例增加三成,症狀嚴重者,紅紅的臉上長滿丘疹膿疱,不僅可能發癢疼痛,也影響了美觀、交友、求職等人際互動。今夏氣候極端偏熱,6月全台高溫創下百年紀錄,如何保養與避免酒糟形成及復...

閱讀詳情 »

圖/TVBS提供 前總統李登輝2月份時喝牛奶嗆到,擔心引發吸入性肺炎,家屬緊急叫救護車,至今已在台北榮民總醫院留院休養4個多月。雖然意識清楚,但什麼時候能夠出院,連醫生也說不準。「嗆咳」其實是身體退化的重要警訊,吞嚥困難很有可能造成吸入性肺炎,引發致命危機!藝人小Call的婆婆也深受嗆咳所苦!國內網...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一提到照胃鏡,不少直覺想到的是檢查時強烈的嘔吐反射反應,但照胃鏡只能選擇接受麻醉嗎?大林慈濟醫院腸胃內科醫師謝毓錫研究發現,針對接受胃鏡檢查較敏感,有痛苦經驗的患者,只給予少量止痛藥「配西汀(meperidine)」肌肉注射,不需給...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