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吃魚油護心? 專家詳解這些天然脂肪酸也很優

吃魚油護心? 專家詳解這些天然脂肪酸也很優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台灣心血管疾病問題日益嚴重,據衛福部國建署統計,心血管疾病已連續三十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前茅,而近日氣溫驟降加上溫差大,也使門診人數增加。為保養心血管,許多民眾選擇服用魚油保健品,但隨著魚油成為市場寵兒,魚油實證研究也再次被關注。李婉萍營養師提醒,優質脂肪酸攝取來源不可仰賴單一,應該多元攝取才正確,建議可從綠唇貝、亞麻仁油等海鮮及堅果中補充天然脂肪酸。

高濃度魚油護心血管? 海鮮類、堅果類多元脂肪酸更重要

開始換季對長者和慢性病患者來說,每天起床都膽戰心驚,深怕血管hold不住。營養師提醒,清晨與傍晚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期,尤其日夜溫差大、夜晚溫度急劇下降,心血管疾病患者居家保養就更為重要。

各式護心、護血管的保健食品也受到關注,其中魚油保健品也成了廣告寵兒。但只吃魚油護心真的好嗎?根據近年嚴謹的考科藍組織(The  Cochrane)調查,發現透過魚油EPA與DHA為主成分的補給品形式增加omega3脂肪酸攝取量,僅輕微、甚至無法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保養心血管的關鍵在於不飽和脂肪酸。壞膽固醇堆積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成因,而食用不飽和脂肪酸除了能避免壞膽固醇產生外,還可以降低血小板與膽固醇堆積的風險,達到養心護血管的效果。李婉萍營養師提醒,要想保養身體,應該在日常飲食中多攝取多元天然脂肪酸,最大宗的海鮮與堅果類都是好選擇。

海鮮低脂高蛋白為優質來源 魚類小心重金屬

低脂高蛋白的海鮮,擁有多種天然不飽和脂肪酸,以海鮮取代紅肉,能有效減少肥胖及心血管疾病發生。在挑選上,高Omega-3含量的沙丁魚、鮭魚和鱒魚為佳,扇貝、蝦與牡蠣等含多種脂肪酸與礦物質的海鮮是不錯的選擇,但魚類食用過多,恐攝入重金屬和塑膠微粒,一天最多以一個手掌大小為原則,不宜大量食用。

在針對綠唇貝營養分析的研究中發現,綠唇貝擁有多種不飽和脂肪酸外,透過清除體內自由基、抑制壞膽固醇氧化,達到預防動脈硬化及心臟病的效果。綠唇貝的游離性脂肪酸也使其內含的DHA、EPA及Omega-3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只要少量攝取,就能維護心血管健康。不過營養師也特別提醒,在挑選綠唇貝萃取物時,一定要注意萃取方法。不飽和脂肪酸的結構脆弱,一遇上高溫就會變質,失去保護心血管的效果。

杏仁、腰果和南瓜籽護心血管 亞麻籽含關鍵營養素

堅果也是非常好的天然不飽和脂肪酸來源,根據《美國心臟病學院雜誌》發表的一份研究,一周吃五次以上的堅果,心血管疾病風險下降14%。堅果中的Omega-3,能有效降低體內的壞膽固醇,也能幫助身體代謝膽固醇,每天吃五至十顆堅果,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挑選時,以飽和脂肪含量低且富含礦物質的杏仁、腰果和南瓜籽為佳。

亞麻籽也是不錯的選擇,內含的α-次亞麻油酸能在體內轉換DHA及EPA,適度補充能預防心血管疾病。不過,亞麻籽和綠唇貝等海鮮類天然脂肪酸均相同,切忌高溫加熱,恐會轉化為有害心血管的過氧化脂肪。

營養師再次呼籲,秋冬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期,保持良好作息、維持運動習慣及注意保暖都能減少心臟病發作的風險,良好的生活習慣配合多種天然脂肪酸,就不怕天冷血管hold不住。

【延伸閱讀】

別當冤大頭!營養學教授教你挑選魚油

研究:補充Omega-3脂肪酸 助於減輕認知障礙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225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天氣悶熱,加上連日滂沱大雨,門診發現,不少女性因潮濕,導致私密處搔癢,求診案例有增加趨勢。醫師提醒,私密處保養首重在清潔,如果沒有做好,不但會有異味及搔癢不適感,嚴重者還會影響兩性親密關係,甚至還會引發婦科疾病,千萬別輕忽。 台北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黃毓惠指出,天氣悶熱,遇上連日滂沱大雨,潮濕程度讓人...

閱讀詳情 »

國內失智人口逐年增加,研究發現,高血壓對失智的風險有性別差異。女性在40歲有高血壓,失智風險增加了73%;但同年齡的男性,有高血壓並沒有增加失智的風險。醫師提醒,避免失智,女性應先從「S-ABCDE」降血壓開始。 部立雙和醫院家醫科周碩渠醫師指出,高血壓與大腦病變關係密切,主要是因為高血壓患者由於血...

閱讀詳情 »

罹患晚期肺癌別放棄,治療逆轉惡化不是夢!1名晚期肺癌女病患歷經3年抗癌,不但認真進行化療,用藥不偏「食」,逆轉病況,目前只需要定期在門診接受單一化療藥物的維持療法就可以,燃起生命新希望! 賴副院長頒獎鼓勵病友積極治療癌症(左起)病友洪女士、病友陳女士、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賴俊良。(圖片提供/大林慈濟醫...

閱讀詳情 »

路邊有人抽搐暈倒該怎麼辦?醫師指出,急救最重要的是挽救腦部功能,降低死亡風險。不論家中或是室外,若病人處在空曠平坦等安全的環境下,建議別輕易移動病人,避免在缺乏救護專業下,導致病人二度傷害。 急救最重要的是挽救腦部功能,降低死亡風險。 部立南投醫院神經內科張嘉為主任表示,意外事故頻傳,但急救訓練迄今...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