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周邊動脈血管阻塞 嚴防4項危險因子

周邊動脈血管阻塞 嚴防4項危險因子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人年紀大,動脈壁會因為脂肪的堆積而逐漸淤積、阻塞,就是所謂的動脈血管粥狀硬化,發生在心臟的冠狀動脈會產生狹心症(心絞痛),而發生在非心臟部位的周邊血管則稱為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其中又以下肢動脈狹窄的發生率最高,輕者肢體末梢疼痛,嚴重時則會產生肢體缺血、冰冷、蒼白或壞疽,甚至危及生命。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 危險因子有4項

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黃睦翔醫師表示,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高危險因子主要有4項,除了年齡的不可控外,還有:吸菸、三高及洗腎。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高危險因子主要有4項:

1.  年紀越大發生率越高:根據研究,40-59歲年齡層的發生率為2.5%,而到70-79歲的發生率則暴漲到18.8%。雖然此一因子無法控制,但應多加留意相關症狀的出現。

2.  吸菸:會大幅增加血管阻塞疾病的風險達2-6倍,而超過8成的患者有吸菸的病史。

3.  三高:即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其中的高血糖(即糖尿病)會顯著增加風險2-4倍,高血壓及高血脂症統計顯示增加風險1.5-2倍。

4.  洗腎病患:增加風險約7-8倍。

他以66歲的長期洗腎的糖尿病患者李先生為例,指李先生數年前因左腳傷口感染做了膝蓋下切除手術,之後接受義肢裝置並逐步復建,生活漸漸恢復正常;然而,李先生發生過一次心肌梗塞,經成大醫院心血管團隊緊急心導管手術打通血管,後來他的右腳也出現傷口且癒合不佳,於是再次找上成大團隊打通阻塞的右腿血管並置放支架,傷口終於逐漸癒合,也免於再次截肢。

下肢動脈狹窄嚴重阻塞 40%會間歇性跛行

黃睦翔醫師表示,下肢動脈狹窄嚴重阻塞者有40%會出現間歇性跛行,其中有4%病患在5年內面臨需要截肢,7%病患在5年內需要接受介入性治療。另有約10%患者會出現肢端缺血危症,休息時下肢都會疼痛,或出現慢性無法癒合之傷口、潰爛、潰瘍、壞疽等,病人1年內的死亡率將近25%,若已嚴重到須要截肢的程度,則1年內的死亡率甚至高達45%。

心血管疾病共病多 當心中風、心肌梗塞

而患有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病患也常合併有心臟或腦部血管疾病。根據統計,37-50%的病患伴隨有腦血管疾病或心臟血管疾病,10年內發生心肌梗塞的機率為正常人的4倍,發生腦中風的機率亦為常人的2~3倍。因此,黃睦翔醫師指出,除了要注意肢體的症狀,也要小心有否心絞痛或暫時性腦部缺性、甚至腦中風的症狀,加強危險因子的控制。

首控危險因子 適度運動

黃睦翔醫師表示,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治療,首要就是控制危險因子,包括戒菸、控制血壓、血糖與血脂,並做適度的運動訓練,以改善肢體的血流量,其改善程度可與藥物相當,是安全、經濟且有效的治療方式。除了以上個人可做的「治療」之外,必要時可依病情狀況,由醫師提供藥物治療,並視其況進行侵入性的經皮導管血管整形術、外科血管重建或繞道手術。

黃睦翔醫師提醒,平時應要注意下肢周邊動脈血管發生阻塞會產生的症狀,輕度阻塞或許毫無症狀,但有的會略感下肢酸麻冰冷;中度阻塞者就可能出現漸歇性跛行,走一段路後會有腿部痠麻疼痛,休息片刻後血液循環恢復足夠,就又能繼續往前走,整個過程中會一再反複出現同樣症狀,甚至會有無法癒合的傷口等,一定要儘快就醫,千萬不要等到嚴重阻塞出現肢端缺血危症,屆時將面對1年內高達25-45%的死亡率。

【延伸閱讀】

 不挨餓瘦身! 營養師研發「優減442飲食法」

30歲男三高抽菸罹患心衰竭 積極治療「從心」掌握人生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814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近幾年國內運動風氣盛行,大大小小的馬拉松路跑活動總是場場爆滿,不少民眾也熱衷單車環島。其實,就年齡層來看,路跑民眾多以35-50歲中壯年族群為主,醫師提醒,路跑雖需毅力堅持,但仍得考量自己的身體狀況,40歲以上中壯年,別和年輕人的身體相提並論。台北榮民總醫院骨科部運動醫...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不少民眾下班最愛小酌幾杯,搭配炸物、燒烤,放鬆心情,甚至最近許多追星族,仿效劇中女主角,邊喝啤酒、邊吃炸雞,才過癮;醫師提醒,小心這樣的吃法,恐讓胃酸分泌過多、腸胃負擔大,容易造成胃炎、胃潰瘍,長期下來恐讓胃癌找上門。國泰綜合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黃家偉表示,飲食習慣偏好...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事事要求完美卻放不開,小心恐慌症容易找上門!近幾年工作壓力大,罹患恐慌症的人數明顯增加,平均每10位前來精神科求診的患者,就有1人有恐慌症。精神科醫師提醒,完美主義者、急性子、性格堅毅固執又矜持的人,最容易發生恐慌。恐慌症發作,就像無預警的身心大地震!書田診所精神科主治...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春季日夜溫差大,呼吸道疾病求診的比例明顯增加,特別是嬰幼兒最常見,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郭昶宏表示,近期正逢天氣轉變,氣喘病童就診明顯增加二至三成,其中不乏有新的氣喘孩童,許多病童都是因嚴重咳嗽被送醫,才發現是氣喘,而延誤治療時機。醫師表示家長應對感冒和氣喘的差...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