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器捐也是善終 讓愛無限延伸

(健康醫療網/張郁梵報導)今年6月,台大醫院曾御慈醫師不幸因車禍身亡,家人在悲痛不捨之餘,也依照曾醫師生前意願,捐出器官,進而使得器捐議題又再度為國人所重視。其實,器官捐贈不只是遺愛人間,也是「善終」,需要大家一起以行動來成就!

台南市立醫院神經外科閻漢琳醫師表示,移植醫學最大的阻礙是器官來源不足;許多等待器官移植的病患,常因等不到器官捐贈而往生。其實,器官捐贈的範圍不僅是心臟、肺臟、腎臟、肝臟等器官,還包括了骨骼、眼角膜、皮膚、血管等組織的捐贈。

台南市立醫院社工課龔彥嵋社工師指出,簽署器官捐贈卡並不代表捐贈者的身體狀況可以進行器官捐贈,登錄器官捐贈意願也不代表不能變更或撤回。但還是鼓勵有捐贈意願或有簽署捐贈卡的民眾,能先和家人商量、並盡到告知義務,以免家人在悲劇來臨時會因無法承受、而影響器捐作業。

一般在臨床上,倘若遇到潛在捐贈者,移植團隊會先評估病人狀況,並與病患家屬會談、取得同意後,再聯繫鄰近醫院的器官捐贈移植小組,進行後續照顧及執行作業。台南市立醫院器官捐贈團隊自95年成立以後,至今共有17例器官捐贈案例,其中成功捐贈的高達12例。

台南市立醫院外科加護病房李秋慧護理長則感嘆說明,搶救生命是醫護人員的天職,我們不想放棄生命,但有時候到了醫療的極限,終究會走到生命的盡頭。其實,器官捐贈的另一層意義是「善終」,與其在家人身上插那麼多管子,讓家人受苦,倒不如選擇放手、也讓其生命能以不一樣的方式延續人間。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2269

相關推薦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防疫動起來!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持續延燒,國泰綜合醫院配合防疫政策,提供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民眾通訊診療,及慢連箋領藥不進醫院等防疫便民服務,可減少民眾非必要進出醫院頻率,降低醫院及社區感染風險,守護病人及民眾健康。   目前全台有逾...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COVID-19(新冠病毒、武漢肺炎)蔓延全球,各國奮力抗疫。然而失智者卻因記憶力、理解力等認知障礙,對了解防疫措施有困難,以致難以配合或常忘記防疫事項,而可能成為防疫破口。社區活動及服務因疫情減少,失智者卻頻頻想出門,也造成家屬與失智者間的衝突增加。台灣失智症協會理...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新北報導】胃食道逆流已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主要是吃得太急、吃甜食又加上愛喝甜飲,讓許多上班族都有這方面困擾,大部分患者服用胃藥後能獲得緩解,但約3成患者吃了胃藥卻毫無幫助,原因就在於食道出現功能性問題。   亞東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黃天佑說,在正常狀況下,食物通過食道到...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黃大千/高雄報導】女性胸部的大小多與先天遺傳因素有關,雖然網路上有不少宣稱能透過食補或按摩幫助豐胸的秘訣,但錯過發育期後效果通常不顯著。不少想做隆乳手術的女性,因為害怕術後按摩的疼痛而打退堂鼓,醫師丁斌煌表示,目前隆乳假體選擇多樣,可符合不同消費者的需求,術前應謹慎挑選材質或形狀,並仔...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