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囤物症患者無病識感 童年不愉快經驗造成分離焦慮創傷

囤物症患者無病識感 童年不愉快經驗造成分離焦慮創傷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許多民眾歲末除舊佈新,會添購新的家具並淘汰舊物,社區角落便堆滿了陳舊家具,等待清潔隊運走,但對陳先生來說,這些龐大垃圾卻有如黃金,只要發現還堪用的物品,就往家裡塞,幾年下來,屋子光是沙發就好幾套,加上許多桌椅,走路都成問題,夫妻兩人常為此吵架,在妻子陪同下,他至精神科求診,確診為「囤物症」。


三軍總醫院精神科兼任主治醫師楊聰財說,囤物症(囤積症)自2013年被納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和拔毛症等均為強迫疾病相關障礙,定義為「不當蒐集物品,造成生活障礙。」


楊聰財指出,囤物症可分為「乾淨型」及「不乾淨型」等2種,在社會新聞中,有些老人家總是將亂七八糟的東西檢回家,以致屋子堆滿垃圾雜物,引起惡臭及環境衛生問題,這就屬於「不乾淨型」。


至於「乾淨型」囤物症,雖然情況好些,但因為囤太多東西,與家人關係也常陷入緊張,產生爭吵,陳先生就是典型個案,只要是還可以用的家具,就撿回家,整理好之後,心想總有1天用得到,東西就越堆越多。


楊聰財說明,大部分囤物症患者都有不愉快,甚至貧苦無依的童年,像是家裡貧窮、父母早逝,小時候幾乎苦日子,長大後出現分離焦慮創傷,極度缺乏安全感,透過撿東西、囤東西,來抒發壓力。


楊聰財表示,囤物症為腦部前額葉或扣帶皮質等功能失調異常,驅使患者強迫一直出現「囤積」的重複行為,治療時必須透過藥物來調整血清素,讓腦部系統運作保持穩定。


「囤物症是可以治療的,但須家人配合。」楊聰財分析,大部分囤物症都沒有病識感,還可能合併情緒障礙,容易爆怒,除了持續使用調整血清素藥物之外,建議家人要耐心以對。


此外,家人應該鼓勵患者多參與戶外活動,結交新朋友,並常與老朋友聯繫,藉由人際關係聯繫,也能減少不安全感,進而學習如何「斷、捨、離」。


更多NOW健康報導
▸「抗癌」大作戰!!面對癌症打擊,營養照謢成為堅強後盾!
▸「癌」友倍力GO!防癌知識大考驗,完成測驗好禮等你拿!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癌症患者不能缺少營養支柱 癌友營養補充補對了嗎?

相關推薦

【NOW健康 傅婷/台北報導】64歲的廖先生因痛風、高尿酸而長期服用止痛藥物,導致10多年前腎功能變差,2015年開始了每周3次的洗腎人生,常出現發冷、冒汗、血壓不穩等症狀,廖太太心疼另一半長期受苦,決定捐腎救夫,幾經評估後2人於10月25日進行手術,術後恢復狀況良好,廖先生終於能回歸健康生活。 &...

閱讀詳情 »

【文/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兒科主治醫師 巫漢盟】有位粉絲媽媽在阿包醫生的粉專上提問:「我的兒子最近剛上幼兒園大班,他們的作息是吃飽飯後就會準備午睡,他平時習慣趴睡,但他的老師請他不要趴睡,原因是這樣會壓迫到胃,躺著或側睡會比較好。」   各位爸媽要先知道孩子與成人的腸胃系統是不一樣的,最大的不...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55歲蔡小姐事業有成、保養得宜,是同齡友人稱羨的美魔女,但她近年來飽受眼睛乾澀所擾,眼球經常出現紅血絲,眼角甚至還出現果凍般的薄膜,雙眼瞬間無神,大減昔日亮麗模樣,就醫後確診為結膜鬆弛。結膜鬆弛 致使眼睛外觀出現「果凍」現象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眼角膜暨眼整形科主任江鈞綺表示,結...

閱讀詳情 »

  你知道筋膜與肌肉之間的差別嗎?你或許聽說過筋膜、甚至看過幾張筋膜的圖片但似乎…又不是那麼了解筋膜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它跟肌肉之間又是什麼樣的滑移 今天我想用幾張圖跟大家分享筋膜到底是什麼樣的組織和怎麼樣有效訓練筋膜   1. 筋膜到底在哪裡? 如果你有吃過雞腿你或許...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