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囤物症患者無病識感 童年不愉快經驗造成分離焦慮創傷

囤物症患者無病識感 童年不愉快經驗造成分離焦慮創傷囤物症患者無病識感 童年不愉快經驗造成分離焦慮創傷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許多民眾歲末除舊佈新,會添購新的家具並淘汰舊物,社區角落便堆滿了陳舊家具,等待清潔隊運走,但對陳先生來說,這些龐大垃圾卻有如黃金,只要發現還堪用的物品,就往家裡塞,幾年下來,屋子光是沙發就好幾套,加上許多桌椅,走路都成問題,夫妻兩人常為此吵架,在妻子陪同下,他至精神科求診,確診為「囤物症」。


三軍總醫院精神科兼任主治醫師楊聰財說,囤物症(囤積症)自2013年被納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和拔毛症等均為強迫疾病相關障礙,定義為「不當蒐集物品,造成生活障礙。」


楊聰財指出,囤物症可分為「乾淨型」及「不乾淨型」等2種,在社會新聞中,有些老人家總是將亂七八糟的東西檢回家,以致屋子堆滿垃圾雜物,引起惡臭及環境衛生問題,這就屬於「不乾淨型」。


至於「乾淨型」囤物症,雖然情況好些,但因為囤太多東西,與家人關係也常陷入緊張,產生爭吵,陳先生就是典型個案,只要是還可以用的家具,就撿回家,整理好之後,心想總有1天用得到,東西就越堆越多。


楊聰財說明,大部分囤物症患者都有不愉快,甚至貧苦無依的童年,像是家裡貧窮、父母早逝,小時候幾乎苦日子,長大後出現分離焦慮創傷,極度缺乏安全感,透過撿東西、囤東西,來抒發壓力。


楊聰財表示,囤物症為腦部前額葉或扣帶皮質等功能失調異常,驅使患者強迫一直出現「囤積」的重複行為,治療時必須透過藥物來調整血清素,讓腦部系統運作保持穩定。


「囤物症是可以治療的,但須家人配合。」楊聰財分析,大部分囤物症都沒有病識感,還可能合併情緒障礙,容易爆怒,除了持續使用調整血清素藥物之外,建議家人要耐心以對。


此外,家人應該鼓勵患者多參與戶外活動,結交新朋友,並常與老朋友聯繫,藉由人際關係聯繫,也能減少不安全感,進而學習如何「斷、捨、離」。


更多NOW健康報導
▸「抗癌」大作戰!!面對癌症打擊,營養照謢成為堅強後盾!
▸「癌」友倍力GO!防癌知識大考驗,完成測驗好禮等你拿!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癌症患者不能缺少營養支柱 癌友營養補充補對了嗎?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國內流感整體疫情已逐漸緩和,因此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流感防治組、預防接種組聯席會議決議,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擴大使用條件適用期間,依原規劃至3月31日截止,4月1日起公費藥劑使用對象將回歸常態,符合公費條件者,無需快篩即可依醫師臨床判斷開立公費藥劑。流感群聚以校園最...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臺灣製藥產業已有將近70年歷史,因肩負著給予民眾更好品質醫藥的價值與承諾,以及政府所揭櫫追求高品質、價格合理的國家醫療成本的使命,不僅持續配合政府法規提升產業水準,更嚴格執行PIC/S GMP作業規範,大幅提升臺灣藥品品質,讓臺灣製藥已不僅臻至國際品質水準,並具備實現國...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前陣子剛歷經一段風雨波折的藝人小嫻,在沉靜了一段時間後,重新開始新生活,活動代言一波接著一波,愈來愈美麗與自信的她,內心充滿著強大的正能量,並投身付出於公益。而已經邁入第五年,專為偏鄉孩童打造表演舞台的《來聽我唱 善耕365公益音樂節》,今年首次邀請小嫻擔任愛心大使,希...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近年來由於「三高」人口增加,使得台灣成為全球慢性腎臟病和洗腎人口最密集的國家,同時末期腎臟病盛行率也高居全球第一名!想要降低腎臟疾病發生的機率,腎臟內科醫師及營養師呼籲,民眾只要遵循「四低三動」的護腎健康步驟,就能避免慢性腎臟病的情況發生。糖尿病為腎臟病高危險群 控糖預...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