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囤物症患者無病識感 童年不愉快經驗造成分離焦慮創傷

囤物症患者無病識感 童年不愉快經驗造成分離焦慮創傷囤物症患者無病識感 童年不愉快經驗造成分離焦慮創傷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許多民眾歲末除舊佈新,會添購新的家具並淘汰舊物,社區角落便堆滿了陳舊家具,等待清潔隊運走,但對陳先生來說,這些龐大垃圾卻有如黃金,只要發現還堪用的物品,就往家裡塞,幾年下來,屋子光是沙發就好幾套,加上許多桌椅,走路都成問題,夫妻兩人常為此吵架,在妻子陪同下,他至精神科求診,確診為「囤物症」。


三軍總醫院精神科兼任主治醫師楊聰財說,囤物症(囤積症)自2013年被納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和拔毛症等均為強迫疾病相關障礙,定義為「不當蒐集物品,造成生活障礙。」


楊聰財指出,囤物症可分為「乾淨型」及「不乾淨型」等2種,在社會新聞中,有些老人家總是將亂七八糟的東西檢回家,以致屋子堆滿垃圾雜物,引起惡臭及環境衛生問題,這就屬於「不乾淨型」。


至於「乾淨型」囤物症,雖然情況好些,但因為囤太多東西,與家人關係也常陷入緊張,產生爭吵,陳先生就是典型個案,只要是還可以用的家具,就撿回家,整理好之後,心想總有1天用得到,東西就越堆越多。


楊聰財說明,大部分囤物症患者都有不愉快,甚至貧苦無依的童年,像是家裡貧窮、父母早逝,小時候幾乎苦日子,長大後出現分離焦慮創傷,極度缺乏安全感,透過撿東西、囤東西,來抒發壓力。


楊聰財表示,囤物症為腦部前額葉或扣帶皮質等功能失調異常,驅使患者強迫一直出現「囤積」的重複行為,治療時必須透過藥物來調整血清素,讓腦部系統運作保持穩定。


「囤物症是可以治療的,但須家人配合。」楊聰財分析,大部分囤物症都沒有病識感,還可能合併情緒障礙,容易爆怒,除了持續使用調整血清素藥物之外,建議家人要耐心以對。


此外,家人應該鼓勵患者多參與戶外活動,結交新朋友,並常與老朋友聯繫,藉由人際關係聯繫,也能減少不安全感,進而學習如何「斷、捨、離」。


更多NOW健康報導
▸「抗癌」大作戰!!面對癌症打擊,營養照謢成為堅強後盾!
▸「癌」友倍力GO!防癌知識大考驗,完成測驗好禮等你拿!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癌症患者不能缺少營養支柱 癌友營養補充補對了嗎?

相關推薦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台灣的防疫科技將深入日本全國的診所,幫助各地檢測新冠肺炎。經濟部技術處宣布,以科技專案支持工研院開發的「iPMx疫開罐套組」成功進入日本市場。經濟部表示,現在已確定獲得日本厚生勞動省的販賣製造許可,近期於日本展開販售,未來拓展至東南亞與歐美市場。 準確率95.6% 日...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詩茜/台北報導】你也有鼻塞或鼻水倒流成痰的困擾嗎?1名33歲的陳小姐,就是長期受鼻塞、鼻水倒流所苦,總是感覺喉嚨有異物,不時會想清喉嚨、咳出黃痰,偶爾還會陣發性頭痛,夜晚總是覺得口乾,嚴重影響睡眠。陳小姐不堪其擾,後來至嘉義長庚醫院檢查,醫院檢查為重度鼻竇炎,並有廣泛性鼻息肉幾乎阻塞...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寒流急凍全台,各地氣溫驟降,彰化地區下探10度以下低溫;彰基醫學中心自2月1日至22日早上09:00止,連續假期及入冬以來,緊急救護211位疑因氣溫下降誘發中風、心血管和腸胃道等急重症患者;彰基副院長周志中醫師提醒,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務必要強化頭頸和手腳保暖措施,按時...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桃園市63歲蘇姓男子過年時到南投探親,不料餐敘時突急遽胸痛,「幾乎是從前胸痛到後背,根本說不出話」,家人見狀趕緊請求警方開道送到亞大醫院急救,檢查後發現是主動脈剝離,48小時內死亡率高達50%,所幸經緊急進行主動脈人工血管置換術後,患者恢復良好宛若重生。A型主動脈剝離致...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