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國人10大死因有8項與肥胖有關 慢性病與新冠風險大增

國人10大死因有8項與肥胖有關 慢性病與新冠風險大增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世界衛生組織今年6月公布,2016年全球肥胖人數已是1975年的近3倍,2016年18歲及以上的成年人中,過重者超過19億,其中肥胖者超過 6.5 億人1,顯然已成為全球的健康問題及挑戰,而台灣18歲以上成人之過重及肥胖比率達47.9%,也是不容小覷的問題。


肥胖易引發慢性病 台灣10大死因8項與肥胖有關


與肥胖相關的慢性病包括第2型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退化性關節炎、癌症、睡眠呼吸中止症、憂鬱症、非酒精性脂肪肝、不孕症、胃食道逆流等。而109年台灣國人10大死因中有8項與肥胖相關,包括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肥胖除了造成多種慢性疾病,也會增加罹患新冠肺炎風險並增加3倍住院風險,根據美國調查因新冠肺炎住院的患者中,有48.8%需要入住加護病房,而肥胖住院者較健康體位住院者多2倍死亡率。


世界衛生組織於1997年已將肥胖視為一種慢性疾病,歐盟委員會也在2021年將肥胖歸類為慢性疾病。肥胖是可以預防的,因此,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民眾,從天天量體重、調整生活習慣著手,也可適時尋求醫療專業人員的協助。


遠離肥胖人生 從養成健康生活習慣開始


過重及肥胖之因素可能是攝取的卡路里大於消耗的卡路里,包括飲食攝取過多熱量、久坐不動缺乏身體活動等所造成,民眾可運用以下方法,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天天量體重: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為體重除以身高(公尺)平方,如果大於或等於24公斤/公尺2就是過重,超過27公斤/公尺2就是肥胖。每天找1個固定的時間點,在相同狀況下測量,並且記錄比較


▸飲食3多3少:多喝白開水、多吃蔬果、多全穀雜糧、少油、少鹽、少糖。例如以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選擇外食或自煮餐食,多選蒸、煮、燉及涼拌食物;選擇瘦肉並去皮;蔬菜多一些並注意油量及沙拉醬的量;以糙米或五穀米取代白米等,或可參考我的餐盤做外食選擇讓你營養又均衡。


▸規律運動:依據「2020世界衛生組織身體活動與靜態行為指引」,運動可以改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高血壓、糖尿病、心理健康和睡眠等,建議成人每周至少運動150至30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防疫期間也可在家運動,不須任何工具就可在家「超慢跑」或利用椅子做伸展、抬腿等運動等。


造成肥胖的因素很多,體重管理除了調整生活習慣外,也可適時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幫助,找尋真正的成因及正確的減重方式,不再讓體重失控。


更多NOW健康報導
▸脈衝光不只用來改善皮膚問題 還可以治療缺油型乾眼症
▸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惡化快 荷爾蒙合併療法帶來福音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台灣醫級邦——華人醫療保健自媒體平台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台灣敗血症患者中,每10萬人中就有287人死亡,致死率達29.2%。敗血症又名「沉默殺手」,是因為其病徵模糊且病因多元,故難以鑑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周德陽針對日益氾濫的超級細菌問題,整合藥劑部、醫學檢驗部、醫研部、感染科、資訊室、人工智慧醫學診斷中心、大數據中心...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過去每年都會舉辦「早產兒回娘家」活動,讓早產兒家庭在這天可以聚在一起交流、分享孩子順利成長的喜悅,但這兩年新冠疫情席捲全球,活動停辦一年後,今年改以線上模式舉行,也仍有不少早產兒家庭在線上相會,除此之外,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新生兒科江明洲主任,也藉此機會跟大...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19歲余先生自幼罹患第一型糖尿病,近來已自行停用胰島素數個月。某天因連日噁心和全身無力前往醫院急診求助,血液檢查後發現血糖值竟高達611mg/dl,並有嚴重酸血症和尿酮,診斷為糖尿病酮酸中毒。患有糖尿病史  當心併發症衛生福利部樂生療養院新陳代謝科吳秉豪表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長期臥床或坐著輪椅不起,屁屁容易長「壓瘡」(俗稱褥瘡)。一名90歲失智症老婦,去年9月開始臥床迄今,不料3個月後臀部就出現傷口,主要照顧者外傭不懂如何處理,今年5月發燒掛急診時,壓瘡已大如拳頭、深及見骨,緊急轉介高醫傷口照護中心救治,並藉由LINE線上教學助外傭撐過疫期...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