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國內防疫措施擬解禁 口罩、社交距離、人流不再強制

國內防疫措施擬解禁 口罩 社交距離 人流不再強制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國內防疫措施可望於6月7日大解封!繼昨(25)日中央流行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宣布口罩解禁,今(26)日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台灣至今已連續44日沒有本土案例,6月7日若持續沒有本土案例,將滿4個潛伏期,屆時可確定台灣社區新冠肺炎安全,口罩、社交距離、群聚活動都不再限制。


口罩或社交距離擇一 搭乘交通工具配戴口罩依人潮離尖峰有不同


陳時中表示,國內持續本土病例零確診如果維持到6月7日,就有8周連續4個潛伏期,顯示境內疫情非常穩定安全,因此上午與行政院討論,決定境內鬆綁、境外嚴格的方向,國內所有防疫措施都將鬆綁,包含不強制戴口罩,不論室內與室外,人流與人數都不再管制,只要個人把健康行為做好就可以。


捷運或雙鐵不再強制戴口罩,可以讓民眾或營運單位視狀況而定!陳時中解釋,在離峰時段乘客比較少時,如果能夠維持社交距離,就可以不用戴上口罩;但假使尖峰時段人潮較多,社交距離難以維持,就希望戴上口罩降低風險,因此建議民眾仍然須要隨身帶著口罩,有需要時就可以戴上。


各項活動不管制人潮 出入口建議維持測量體溫與實名制


陳時中也說,運動賽事將不再管制人數與飲食,餐廳隔板與演藝表演梅花座,不會再強制要求,但希望業者會民眾採用彈性調整,特定對象聚餐可以放鬆一些,如果是不特定對象,則希望採用隔板或梅花座,維持良好社交距離。


陳時中強調,即便政策朝向解禁,但仍建議民眾社交距離與口罩最好擇一,商家在出入口最好維持量測體溫的管制,實名制或實聯制則希望持續。陳時中補充,在6月7日前,希望民眾能夠持續練習防疫新生活,持續維持保持目前的防疫結果,同時境外管制將持續維持,何時或如何開放,將視各國或各區域狀況而定。


集會活動解禁 大甲媽繞境持續禁止


而然大甲媽祖繞境指揮中心仍然不開放,副指揮官陳宗彥則說,由於大甲媽祖繞境人數太多,人潮各方匯集不確定人士太多,目前仍然不會開放,小規模地區性廟會繞境則會解禁,希望人數能夠維持在200人以內。陳宗彥也補充,其他各類活動管理將會回歸各主管機關,基本上人流不會再要求。


口罩實名制維持 不夠可由通路購買


同時,口罩實名制持續維持外,也將開放廠商內銷與外銷。陳時中解釋,實名制仍會持續,希望能維持1片5元價格外,讓有需求民眾一定買的到;但如果有額外需求,可以在其他通路買口罩,廠商也可接單外銷,國內民眾寄口罩給親友也不會限制數量,都可以直接寄出。


國內鬆綁振興經濟 邊境管制持續嚴格


另一方面,邊境管制持續嚴格,陳時中說,外籍人士入境先有條件開放重要經貿往來,首先會跟國人一樣,入境需要14天居家檢疫,如果是相互認證國家,可能採縮短檢疫間隔的方式,且曾經有在台灣醫療,但因疫情中斷,可以放在入境優先名單,急重症也會列為優先名單。


針對歐洲境內相互開放或「泡泡國」制度,陳時中也說,歐洲國家相互解封,在於疫情趨於一致,社會壓力也相對一致,台灣情況則不一樣,邊境管制持續嚴格管制,會先補足內需市場,振興國內經濟。


更多NOW健康報導
外食、零食「鈉」麼多 掌握減鹽4技巧健康自然來
全台進入梅雨季 高溫潮溼適合黴菌孳生香港腳來報到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曾染冠狀病毒新冠防禦力增? 張上淳:實證研究不足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由於台灣人普遍工時長、得長時間坐在辦公桌前使用電腦,因此B群和葉黃素便成為目前最受歡迎的營養保健品!然而,台灣人普遍偏愛複方綜合品(B群)、而不愛單方保健品(B-12、B-1)的消費習慣,卻被營養師提醒,補充營養素還是得視個人需求而定,選擇自己所需要的營養素來補充,才能...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夏天紫外線充足,長時間在太陽下,會使皮膚曬紅、曬黑,不僅會曬傷同時加速皮膚老化,更會增加罹患皮膚癌的風險。一般人常認為,防曬乳必須提前半小時擦,才會有保護皮膚的效果。其實,醫師指出,防曬乳擦在皮膚上,立刻就能發揮效果,只是提早擦的效果會更好。紫外線指數在8至10間為過量...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快中暑了!怎麼辦?根據國健署推估,若天氣持續炎熱,七月熱傷害急診就醫人次可能破千!營養師提醒,常得在外活動的民眾應格外注意水分的補充,倘若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時,則可多喝蔬果汁、椰子汁或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當人體長時間處在悶熱的環境裡從事激烈的勞動或運動時,體溫的維持...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水腫到底是不是病?今年76歲的陳女士雙腳持續水腫,檢查後發現原來是開食道癌開刀後營養不良所致;另一名50幾歲的林女士,同樣深受雙腳水腫所苦,經抽血檢查,才發現是荷爾蒙異常惹禍。醫師強調,會造成水腫的成因很多,唯有對症下藥才能解決。「水腫是症狀,重點是找出引起水腫的原因,...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