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國衛院幹細胞結合3D列印 「預血管化組織」修復受損細胞

國衛院幹細胞結合3D列印 「預血管化組織」修復受損細胞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現代醫學科技持續進步,但要修復或取代已失去功能的器官仍十分困難。如何使受損或失去的人體組織再生,更讓再生醫學領域更具多元的醫療應用性。然在研發過程常因欠缺足夠的血管細胞或缺少合適的生物支架,導致內部物質的傳遞極受擴散性的影響,限制了複雜的生物組織建構,因此,如何預先建立精準血管網路系統是發展人造器官上極其重要之課題

幹細胞結合3D列印技術 打造預血管化組織

由國家衛生研究院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所長林秀芳研究員與國立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學系王潔副教授所帶領合作研究團隊,共同開發出結合幹細胞與3D列印支架之高通透性「預血管化組織構建體」,此研究成果已提出專利合作條約(PCT)與中華民國專利申請,並於2021年7月刊登在國際期刊《Biofabrication》。

血管細胞數量稀少 增殖並分化成血管前趨細胞

研究首要克服血管細胞數量稀少以及來源取得不易之難題,團隊運用幹細胞(stem cell)特性將其增殖並分化成血管前趨細胞,同時有鑑於傳統製備細胞培養支架的方法較難控制支架的精細結構,導致產生過多的孔隙或可供細胞附著的表面積不足,團隊採用可光固化兼具生物相容性與降解性之高分子材料—聚癸二酸甘油酯丙烯酸,配合3D列印技術,不僅提升細胞貼附面積同時亦增加垂直與水平通透率,藉此提供一個高細胞貼附率與高通透性之微環境,建構出「預血管化組織構建體」。

缺血性創傷動物實驗 證實能促受損血管生成

在治療缺血性創傷動物實驗發現,移植此構建體在與受傷部位組織結合後,以非侵入式雷射散斑對比影像分析,顯示移植部位有血流蓄積情形,且由組織化學染色進一步證實移植此構建體相較於其它組別,能顯著促進受損部位的血管生成。

血管新生技術 造福更多血管疾病患者

研究團隊指出,「預血管化組織構建體」不僅可幫助如糖尿病周邊血管阻塞或其他缺血性疾病之治療,未來亦可成為體外不同組織或器官工程所需之血管系統並與其它種類細胞進行搭配開發出人造組織或器官,作為藥物測試或器官移植之用,讓再生醫學領域更具多元的醫療應用性。

【延伸閱讀】

男大生騎車自摔下顎骨毀 3D列印助重建顏面

為晚期膽道癌續命! 國衛院研發台灣專屬免疫化療複方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314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NOW健康 王詩茜/台北報導】有社交焦慮傾向的19歲吳先生在兩個月前疫情爆發後,長時間退縮在家中上網,不僅作息不規律,與家人的衝突更大幅增加。而今疫情趨緩,吳先生對於再度出門與人互動、回到較快速的生活步調感到十分焦慮,於是來到台北慈濟醫院潘奕瑄臨床心理師的心理諮商門診,尋求調整作息、適應人際互動的...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美容保養一直是大家重視的議題,而近期在女性朋友間引起熱門討論的「鹿胎盤」更是話題十足。這項在坊間有著美容聖品稱號,可幫助延緩肌膚老化的產品,究竟該怎麼吃才能發揮功效?食用鹿胎盤副作用又有哪些?以下將一一介紹鹿胎盤成分與相關食用禁忌,幫助你掌握鹿胎盤正確補充方法。鹿胎盤是...

閱讀詳情 »

北市一名風濕性心臟病患者,因瓣膜狹窄、左心房擴大造成慢性心律不整,即便按照醫囑服用藥物,且服用成效達國際標準值,左心耳仍常出現血塊,使用抗凝血劑消除仍反覆形成血塊,導致腳中風、腎功能不全,最終造成左大腦的中腦膜動脈大片腦梗塞,緊急取栓仍激發腦出血。心房顫動易形成血塊致中風心房顫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34歲的芳芳(化名)最近因排尿困難,加上下腹部可摸到突起異物,故前往醫院婦產科就診,經檢查後發現,芳芳的子宮長了一顆約10公分拳頭大小的肌瘤,建議要進行手術切除。但芳芳因不想被別人知道自己動手術,且本身工作繁忙,希望手術後能盡快回到工作崗位,於是在與醫師討論後,決定...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