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在家吃出免疫力! 營養師公開「防疫餐盤」三大關鍵食物比例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防疫期間,減少外出跟聚餐已經是全民共識,但在家怎麼吃才健康?營養師建議只要學會掌握 三大比例就能吃出標準的「防疫餐盤」,兼具美味及健康,秘訣在於善用圓形餐盤,4分之1放蛋白質食物,4分之1是全穀主食類,4分之1到2分之1是蔬果,吃對比例,保證免疫力一把罩。

很多媽媽在防疫期間,往往抱怨每天料理三餐根本是個夢魘,如果早餐麵包加奶茶,或蒸個包子配豆漿;午餐煮水餃配玉米濃湯或煮泡麵;晚餐再來蛋炒飯,或點披薩配可樂,再備一大盤水果全家一起享用,乍看起來很普遍的三餐,但在營養師徐景宜眼裡卻是大大不及格。

徐景宜表示,如果照上述一整天吃下來,含蛋白質的食物只有包子、水餃裡的絞肉,一點蛋花及豆漿,蛋白質份量明顯不夠,再者蔬菜、水果也不夠,三餐多以澱粉為主,飲食不均衡,就算乖乖宅在家防疫,也很難增加自身免疫力。

要吃出健康跟免疫力,徐景宜建議,首先,防疫期間「蛋白質」食物不可少,很多人以為蛋白質跟增加肌肉量有關,其實身體很需要足夠的蛋白質形成免疫力,用來對抗細菌、攻擊病毒所產生的抗體。在選擇蛋白質時,可選擇優質蛋白質食物,如瘦肉、雞肉、魚肉、海鮮、低脂奶類、雞蛋或豆類、豆腐及豆製品等,平均分配在三餐中,少吃加工肉製品,如:香腸、火腿、培根等。

尤其,鯖魚、秋刀魚,不僅有蛋白質,還富含omega-3脂肪酸的好油可抑制身體發炎,是營養師大推的蛋白質來源。其他還包括富含礦物質鋅、能幫助修護傷口的蛤蠣、牡蠣、淡菜等。

不會計算份量?徐景宜表示,其實可用家中常見的圓型盤子,採用四分法,以蔬菜為例,先求量再求質,最好每餐有吃到2到3種顏色的蔬菜,善用食材混搭技巧,像是高麗菜拌炒胡蘿蔔絲、黑木耳涼拌金針菇、大蒜炒地瓜葉,五色蔬果最好在一天內都能吃到。不同顏色的蔬果有不同的植化素,能增加身體的免疫能力。至於水果的份量,就是午餐及晚餐各一個拳頭的量。

最後,餐盤的4分之1量就是全穀主食類,營養師強調,原則就是少吃精緻澱粉,如:白飯、白麵條、白吐司,盡量選擇原型食材,如糙米、馬鈴薯。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健保又漲定?明年健保總額出爐首破8千億 安全準備「見底」

離譜!肌無力藥包成安眠藥出貨 醫院一拆傻眼全台急追40萬顆藥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康弘昌/台北報導 台灣生育率在227個國家中排名全球倒數第一(2021年統計),為解決少子化危機,立法院第10屆第3會期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在今年4月29日舉行「我國面對少子女化困境之因應對策」公聽會,並且政府在7月1日施行「擴大不孕症及試管嬰兒補助」,辦法施行至今(統計至8月1...

閱讀詳情 »

爽爆新聞網/綜合報導 目前台北慈濟醫院引進的「新式軟輸手術–專利吸石清雷射」,利用專利導管,相較於傳統軟式輸尿管手術,可以有效降低手術時的感染風險及熱傷害,連台北慈濟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許竣凱的2歲病患,以及主治醫師李名偉的71歲高齡病患,使用後都有效降低手術時的腔內壓及熱傷害,且較以往手...

閱讀詳情 »

記者金仲達/台北報導 中嘉寬頻推智慧攝影機方案 物聯智慧扮技術推手 近一年多來台灣受新冠疫情升溫影響,遠距工作讓多數人待在家的時間大幅增加,知名寬頻網路業者中嘉寬頻洞悉防疫新生活型態所衍伸的需求,於2021年陸續推出智慧家庭系列產品-「中嘉智慧家」,以光纖網路為基礎,搭配各項智慧家庭產品,全方位的為...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李映萱 陳儀潔 王聿瀠 李新琳 程子奕/ 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7)日公布國內新增18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4例本土及14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另外,疫苗施打率涵蓋率39.21%,目前預約高端疫苗人數為39萬,指揮中心呼籲大家盡快預約。 指揮中心...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