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增存活率有望!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新療法

增存活率有望!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新療法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外表堅強的鐵漢,也有潸然淚下的時候。家住台北市,抽菸數年,從事小生意60多歲的張先生,因為胸痛多時,來到三軍總醫院胸腔內科彭忠衎醫師診間。在被診斷為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時,張先生與太太實在難以置信,無法想像接下來的日子該怎麼過。

翻轉第三期肺癌患者的命運

三軍總醫院胸腔內科彭忠衎醫師表示,所謂第三期肺癌,不同於第一、二期肺癌,通常是指腫瘤主體雖仍局限於肺部,但周圍淋巴結卻已有腫瘤侵犯,又稱局部晚期。「因此,第三期肺癌,就像是癌症擴散的最後關卡」;在台灣約有一成五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屬於第三期。其中大約有三成患者,可以進行手術切除患部。對於其他無法開刀的七成患者而言,放射治療合併化學治療則是標準的治療方式。遺憾的是,即使經過適當的治療,仍有相當高的復發率,其中又以無法開刀的第三期肺癌預後更差,五年存活率僅約一成。而這樣的治療成果,在過去十多年來,雖經科學家們不斷的努力,始終沒有突破性的進步。幸運的是,近年來因為免疫療法的出現,帶給此期別的患者新的希望,在使用適當的治療武器下,仍有挑戰根治的可能。

手術合併放射線治療 帶領病患邁向根治可能

俗稱「電療」的「放射線治療」其實跟「通電」沒有關係。臨床上一些病人,聽到「放射線治療」,會誤以為只有病入膏肓的末期病患才需要使用。彭醫師強調,放射線治療在目前的癌症治療領域中佔有很重要的角色,在某些早期因身體狀況不適合手術的癌症患者可作為治癒性療法,達到與手術類似的療效,「即使在嚴重患者用以改善症狀的緩和性治療,也有其藥物無法產生的效果。」

而放射治療也已被證實,可以在局部治療癌症同時,於腫瘤細胞周圍活化人體的免疫系統,加強免疫治療療效。

「甚至在考慮保存身體器官原有功能的不可替代性之下,某些癌症(如乳癌、喉癌、部份口腔癌及骨癌),已逐漸以小範圍手術合併放射線治療,取代廣泛切除的大手術。」他說,因為經過臨床研究,兩者的治療結果是相等的。這種觀念對國內大多數民眾而言也許鮮有聽聞,但是在歐美國家卻是癌症治療的常見選擇。

第三期肺癌無法開刀 PD-L1免疫療法可達根治目標

彭忠衎醫師指出,新上市的PD-L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已被證實用於治療部分無法手術切除的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在放射及化學治療療程結束後,接續作為鞏固性治療,能夠有效延緩疾病惡化或復發時間,約達17個月,且其中有六成的病患,疾病可穩定控制將近兩年,進而邁向根治可能。且此項療法副作用較傳統化學治療明顯較輕,多數患者身體狀況都能負荷。彭醫師提到,新的療法,可能讓更多第三期肺癌患者獲得根治的曙光,幫助更多像張先生的家庭,重拾往日正常生活。不過這項治療,在台灣仍然屬於自費項目,每月須接受兩次治療,療程持續一年。也期待未來有機會能夠早日納入健保給付,造福更多病患。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234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1、腹脹、腹痛。原因是由於腸道功能紊亂,或者腸道梗阻而致。部位多集中在中下腹部,多為隱痛或脹痛,還有漸漸加重的趨勢。2、便血,因病變距肛門較近,血色多呈鮮紅色或暗紅色,且往往是血便分離。只在出血量較多時,才可見大便呈棕紅色、果醬樣。右半結腸癌病人中有這種,肉眼可見的便血者佔36。5%。這也屬於大腸癌...

閱讀詳情 »

幾年前,當有專家說,未來癌症會如感冒般普遍,當時就笑了,現在,越來越笑不出來了...珍惜生命,遠離癌症!很多人一聽到“癌症”這個詞,立馬談“病”色變。 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病理和免疫學教授羅伯特·史萊伯發現,如果一些不良生活習...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門諾醫院推動遠距照護服務將屆滿4年,透過網路平台和專業人員互動,可提供24小時全天候照護,減少民眾就醫的時間和金錢,尤其地處偏遠的鄉鎮,可提高當地民眾的醫療可近性。今年門諾醫院推廣以「儲蓄健康」的概念出發,將預防保健的觀念納入,建議可將服務提前在保險期間逐年使用,並透過...

閱讀詳情 »

隨著年紀增長,我們在處理一些簡單的算術時,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真的去算,而是把之前的記憶拿出來運用,不過兒童卻常常扳著手指一個一個算。科學家已經發現從兒童過渡到成年人大腦運作方式的改變,研究刊登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 雜誌。史丹佛大學發展認知神經科學家 Vin...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