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夏天「掌心溼黏」狂冒手汗 中醫教你茶飲、按摩自我改善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天氣炎熱,一雙手從掌心開始還狂冒手汗,這種感覺最令人難受!如何擺脫多汗症的困擾,中醫師建議,中醫看多汗症為「陰虛陽亢」,從補氣生津、鎮靜安神著手,慢慢調理可改善,且不妨嘗試「靜坐」,每天約20分鐘,有助調節自律神經。

全身或局部皮膚出汗過多的多汗症,以手腳最為常見,即使沒有勞動或運動,有些人光待在冷氣房裡也狂冒汗,嚴重者甚至影響工作、社交,對心理與生理皆造成負擔,在夏天更是煎熬。

年輕時也有手汗的困擾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內科主任蔡文興表示,多汗症是自律神經失調,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引起汗腺分泌過多,常發生在容易緊張焦慮、要求完美的人身上;另外,較常被忽略的是,有時脊椎側彎也會影響到交感神經幹的穩定度,從而造成交感神經興奮引起手汗症。

中醫看多汗症,統稱體內所有水分為「津液」,一旦陰陽失衡,就可能產生多汗症。一方面,情緒緊張會引起手心冒汗;一方面,自汗則多屬於氣虛,夜間盜汗為陰虛陽亢,也因為汗流得多、中氣不足,常覺得疲累,甚至懶得說話。

蔡文興表示,所謂「氣主收澀」,當氣不足時就難以收澀,容易流汗,中醫處理汗流過多,會建議飲用「生脈飲」,這帖傳統方劑成份單純,只有黨參、麥門冬、五味子三味藥,其中黨參可補氣生津,麥門冬滋陰潤燥、五味子味酸收心氣,三者都是平價中藥,方便自行熬煮。

蔡文興指出,針對手汗嚴重的人,與多汗相比,更容易緊張焦慮,可在生脈飲添加黃耆補氣,再加上龍骨、牡蠣,以鎮靜安神。另外,他提醒,多汗症患者要學習放鬆,每天靜坐約20分鐘,從頭部開始放鬆,依序往下到雙腳,有助調節自律神經。

針對自律神經衍生的各種問題,中醫建議,也可按摩手部的神門、內關,以及頭頂的百會,藉由疏通心經、心包經來舒心安神,以收斂汗液。而除了茶飲、按摩,平日應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飲食均衡,少吃冰涼、生冷、重口味的食物;不喝酒、咖啡及濃茶,避免刺激交感神經,作息也要正常,盡量不熬夜。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全台首見!大醫院蓋占地百坪「戶外遊戲場」 病童減壓還可刺激發展

狂補眠8小時沒效 38歲工程師騎車老騎到睡著竟是病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本土新增個案僅1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4)日公布國內新增6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例本土及5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例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指出,新增的案16044是因其他原因就醫,採檢後確診,目前已啟動醫院及社區調查。 案...

閱讀詳情 »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 陳儀潔 李文成 韓羽婕 羅偉哲 李新琳 /台北報導 國產的高端疫苗昨首日開打,卻驚傳一名陸姓網路專欄作家打完疫苗後,今(24)日上午發生身體不適,到院前死亡,引發關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上主動說明,目前掌握其初步有心肌梗塞的可能性,不過確...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全面防堵Delta變異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24)日再公布加嚴措施,要求自8月27日零時起(航班抵台時間),入境旅客一律只能搭乘「防疫車輛」前往檢疫處所,不得再自行駕車前往。 指揮中心下午公布國內新增6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例本土及5例...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還在痴痴等何時能打到第二劑AZ疫苗的長者,有好消息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24)日證實將開始安排一部分疫苗給第一批已到時間點該施打第二劑的高齡者使用,且會跟縣市政府合作,針對高齡者做服務,不必一定要自己上網預約。陳時中更說「8月底一定會有疫苗進來」。 ...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