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夏天「掌心溼黏」狂冒手汗 中醫教你茶飲、按摩自我改善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天氣炎熱,一雙手從掌心開始還狂冒手汗,這種感覺最令人難受!如何擺脫多汗症的困擾,中醫師建議,中醫看多汗症為「陰虛陽亢」,從補氣生津、鎮靜安神著手,慢慢調理可改善,且不妨嘗試「靜坐」,每天約20分鐘,有助調節自律神經。

全身或局部皮膚出汗過多的多汗症,以手腳最為常見,即使沒有勞動或運動,有些人光待在冷氣房裡也狂冒汗,嚴重者甚至影響工作、社交,對心理與生理皆造成負擔,在夏天更是煎熬。

年輕時也有手汗的困擾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內科主任蔡文興表示,多汗症是自律神經失調,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引起汗腺分泌過多,常發生在容易緊張焦慮、要求完美的人身上;另外,較常被忽略的是,有時脊椎側彎也會影響到交感神經幹的穩定度,從而造成交感神經興奮引起手汗症。

中醫看多汗症,統稱體內所有水分為「津液」,一旦陰陽失衡,就可能產生多汗症。一方面,情緒緊張會引起手心冒汗;一方面,自汗則多屬於氣虛,夜間盜汗為陰虛陽亢,也因為汗流得多、中氣不足,常覺得疲累,甚至懶得說話。

蔡文興表示,所謂「氣主收澀」,當氣不足時就難以收澀,容易流汗,中醫處理汗流過多,會建議飲用「生脈飲」,這帖傳統方劑成份單純,只有黨參、麥門冬、五味子三味藥,其中黨參可補氣生津,麥門冬滋陰潤燥、五味子味酸收心氣,三者都是平價中藥,方便自行熬煮。

蔡文興指出,針對手汗嚴重的人,與多汗相比,更容易緊張焦慮,可在生脈飲添加黃耆補氣,再加上龍骨、牡蠣,以鎮靜安神。另外,他提醒,多汗症患者要學習放鬆,每天靜坐約20分鐘,從頭部開始放鬆,依序往下到雙腳,有助調節自律神經。

針對自律神經衍生的各種問題,中醫建議,也可按摩手部的神門、內關,以及頭頂的百會,藉由疏通心經、心包經來舒心安神,以收斂汗液。而除了茶飲、按摩,平日應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飲食均衡,少吃冰涼、生冷、重口味的食物;不喝酒、咖啡及濃茶,避免刺激交感神經,作息也要正常,盡量不熬夜。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全台首見!大醫院蓋占地百坪「戶外遊戲場」 病童減壓還可刺激發展

狂補眠8小時沒效 38歲工程師騎車老騎到睡著竟是病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在醫療現場,病人與醫師其實是種以苦難相連的生命共同體。 面對無法重來的醫療歷程,可以如何做得更好、避免併發症? 郭漢崇醫師將一張張病歷,化為一則則故事; 「以病為師」,道盡他身為外科醫師對生命的深刻體悟。   行醫超過30年,一位站在第一線的外科醫師省思── 手術併發症,真的無法避免? 一...

閱讀詳情 »

〈一起把媽媽救回來〉(摘錄) 「郭醫師你聽我講,你真的不能太忙,你一天開那麼多刀,怎麼有辦法顧每一個病人呢?以後要改進知道嗎?」秀美上氣不接下氣的對我講了這些話,我緊握著她的手跟她說:「我知道了,你安心,我一定會好好的把你治好,你安心喔!要加油。」 我慢慢退出病床旁邊的急救圈,讓外科加護病房的醫師和...

閱讀詳情 »

柯文哲三十年的行醫生涯中,生死抉擇幾乎都與葉克膜有關;葉克膜體現了所有醫學倫理的問題,因為它就站在生死的中線上。 醫學救命不是奇蹟,而是智慧和經驗的累積。每一個成功救回的病人背後,都是一連串正確醫療手段的總和;每一個無法挽救的病人死後,則有許多生者的懊悔與值得探討的課題。   動人的生死衝...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個性內向、慢熱的吳同學因為無法適應大學生活而休學,吳媽媽發現,休學後的這兩年來,吳同學幾乎整天都待在家裡,作息日夜顛倒,睡眠時間也變得很長,除此之外都在看影片、打電動;雖然一直處於「休息」的狀態,但整個人還是無精打采、鬱鬱寡歡,對於復學或工作一點想法也沒有,對人際互動...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