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夏日悶熱慎防中暑 這些日常用藥可能影響體溫調節

夏日悶熱慎防中暑 這些日常用藥可能影響體溫調節

【NOW健康 陳盈臻/台中報導】入夏以來氣溫不斷飆升,適逢暑假期間,民眾也都攜家帶眷到各地旅遊與戶外活動,但若暴露在陽光底下過久,當心出現熱傷害狀況。熱傷害症狀包括中暑、熱衰竭、熱痙攣,其中以中暑最嚴重,而熱衰竭、熱痙攣則是因高溫環境造成水分和鹽份流失太多,所以補充輸液和電解質後很快就能改善。


童綜合醫院急診部主任魏智偉表示,在高溫環境中若出現散熱調節失衡,造成體溫超過 41.1℃(106℉)以上,合併有神經功能異常如(昏迷、抽搐),即稱為中暑。初期症狀表現包括頭暈、頭痛、疲倦無力、噁心、視力模糊、呼吸急促、皮膚乾燥無汗等,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可能會引起煩躁不安、幻覺、動作不協調、昏迷等意識障礙情形。嚴重時可能併發癲癇、心肺功能異常、橫紋肌溶解、肝損傷、腎損傷、電解質失衡(高血鉀、高血磷、低血鈣)等,恐有生命危險。


魏智偉主任指出,中暑高危險群除了老人、小孩、慢性疾病與酗酒者之外,若服用的藥物會影響體溫調節,中暑的機率也會增加,可能影響體溫調節的藥物大致區分如下:


1.具抗膽鹼作用的藥物:如治療鼻塞用的抗組織胺、治療巴金森氏症的藥物、部份治療精神疾病的藥物等,可能會抑制汗腺分泌,減少散熱。


2.交感神經作用劑:如咖啡因、麻黃素等,會造成血管收縮,減少皮膚血液流量,導致散熱功能降低、同時增加代謝性熱能,使體溫上升。


3.部分降血壓藥物:例如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等,可能使心血管系統反應高溫調節的能力降低,利尿劑則可能影響人體水分與鹽分平衡。


4.抗憂鬱及抗精神分裂症藥物:抗憂鬱劑會抑制排汗,而治療精神分裂症藥物會抑制擴張皮膚血管的訊息,使身體較難排汗散熱。


魏智偉呼籲,有服用上述影響人體體溫調節藥物的民眾,務必補充足夠水分與鹽分、烈日下戴帽子或撐傘遮陽,並且避免長時間曝曬在陽光底下(一般民眾約15分鐘以內),適當休息並保持場所通風;切勿自行停藥,若有任何用藥疑慮應諮詢主治醫師,避免病情惡化,或其他併發症的發生。


更多NOW健康報導
▸骨盆腔微循環受阻尿失禁恐上身 這樣做告別溼答答
▸包莖阻礙親密關係 包皮槍環切重啟「性」福之門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女性尿失禁分4種 停經後婦女多合併2種常「溼」控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高爾辰報導)炎炎夏日已至,近來醫院門診紛紛出現尋求解決汗臭、體味困擾的民眾。其中多汗症常造成病人生活上諸多的困擾,影響正常社交及工作。奇美醫學中心皮膚科主任賴豐傑醫師指出以非侵入性方式的「微波熱能腋下除汗術」用微波能量破壞汗腺,安全有效,成為多汗症病人的指定選擇。原發性多汗症是家族...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小兒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是造成兒童後天心臟病首要原因,目前公認治療急性川崎病唯一有效藥物,就是大劑量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注射(IVIG)。但有15%的病童因體質特異,退燒效果不佳,而併發冠狀動脈瘤。日前台灣研發出IP-10生物標記具有敏感度與特異性高...

閱讀詳情 »

  (翻攝自wanhuajing,下同) 人們常說,「血管年輕人不老」,只要你肯花時間、精力,好好保養自己的血管,讓血管健康不是夢。 在很多中老年人的印像中,如果出現腿腳麻木、發冷、疼痛、行走不便等,是因為缺鈣或骨質增生,只要多補鈣就能解。 其實臨床觀察發現,很多「腿痛」的中老年人並沒有...

閱讀詳情 »

★家事全面刺激「腦區」的神奇效用 ◎多做家事,訓練全方位管理能力 很多人都聽過「做家事有助於活化大腦」這個說法。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煮飯、打掃、洗衣、管理家計、和鄰里交流等,除了身體勞動之外也需要時常動腦。因此在不知不覺中,就安排好每一件該做的事,發生突發事件時也能臨機應變,所以說女性在面對這些生活大...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