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多感恩就不會得憂鬱症? 精神科醫師這樣分析

多感恩就不會得憂鬱症? 精神科醫師這樣分析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知名作家、教授洪蘭日前在網路媒體發佈《感恩與吃苦》一文,內文提到:「其實人生挫折是常態,順利才是意外,一個懂得感恩的人一輩子不會得憂鬱症。」近日引起眾多憂鬱症討論。北市聯醫松德院區精神科主任醫師劉宗憲指出,如同規律運動、健康飲食的人也可能罹患糖尿病,懂得調適、樂觀的人雖然機率較低,但也可能罹患憂鬱症,「可少勸阻,多傾聽,陪伴憂鬱症病友度過生命幽谷。」

正向樂觀可預防憂鬱 但無法百分百避免

具腦神經科學背景的洪蘭教授,這篇鼓勵民眾多感念的文章,因意外提及「一個懂得感恩的人一輩子不會得憂鬱症」,引起許多人討論。其實這句話太武斷但也並非完全錯誤,劉宗憲受訪時解釋,心理上懂得調適、處理挫折的人,壓力比較不會太大,罹患憂鬱症的風險自然比較低。

 然而,劉宗憲也表示,憂鬱症成因除了心理,也與體質、家族病史、腦中化學物質濃度有關,且人生難保都沒有壓力、低潮,「一但心理、生理等原因促使腦內化學物質失調,樂觀、開朗的人仍然有可能罹患憂鬱症,只是風險較低。」

憂鬱症患者腦內物質失調 規勸太多恐反效果

「一個體重不重、不吃甜食、規律運動的人就不會得糖尿病嗎?」劉宗憲進一步說明,當然不一定,但這些習慣可以降低糖尿病的風險,卻無法百分百避免。如同心臟病,就算體型偏瘦、膽固醇不高,有些人還是心肌梗塞;又比如一個人不抽菸、喝酒,也不接觸致癌物,還是可能罹癌。

 如何幫助憂鬱症患者?劉宗憲提醒,憂鬱症患者的腦部化學物質處於失調,容易偏向鑽牛角尖、負向思考,若沒有同理而太常對他們告誡想法,如「你不要那樣想就好」、「不要想太多」,恐讓患者覺得「別人都可以處理,只有他處理不好」,反而會造成患者更多壓力。

 「一個腦袋正常的人,一直勸已經憂鬱症的患者,久而久之,勸人的人也會不耐煩。」醫師強調,不是患者不願意改變想法,而是他們應付不來,反而讓他們更自責、內疚。

多傾聽陪伴 待憂鬱病友最好的方式

劉宗憲建議,尤其面對憂鬱症急性期的病友,少勸導,多陪伴、傾聽,鼓勵患者說出心裡話,並多多安慰他們。若情況真的嚴重,藥物治療恐無法避免,透過醫師幫助,情況一定能有所改善。

【延伸閱讀】

兼顧生活品質和安全 晚期肺腺癌也可出國旅行享受生活

病人太忙!亞大醫院首創門診植管 腹膜透析洗腎不用等

2019世界避孕日 正確避孕選擇造就美好未來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355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人工植牙是非常專業的技術,不論植牙術前、術中或術後過程都不可輕忽,每個環節都是影響植牙成功與否的關鍵。長期以來,EXE深耕植牙專業技術並努力提升患者舒適度,總院長朱育德醫師在植牙領域榮獲「華人技術品質保證金像獎」,同時EXE牙醫師私房摺收式刷牙漱口組也獲得「台灣品質保...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年節將近,後疫情時代的來臨,也為許多人的工作與生活帶來改變。適當運動是個良好調整生活型態與釋放壓力的方式,如果平時沒有運動習慣,不知道怎麼開始,或是擔心不知道要使用哪些工具來運動的話,健走就是一個簡單入門又好上手的運動,除了下肢肌肉訓練、心肺功能強化也能增強身體健康並提升免...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經歷最近一波波的寒流,這冷吱吱的天氣,對民眾的健康甚至農作物都造成危害,也讓我們正視氣候變遷的影響。其實愛護地球,只要從調整我們日常飲食做起,就可以減少碳足跡和溫室氣體排放,對維護健康也很有助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邀請大家不妨從新年圍爐開始,改...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除夕夜新冠疫情持續傳出個案,中央流行疫情揮中心今(11)日發布,新增1例境外移入(第923例),由法國入境,居家檢疫出現症狀,核酸檢疫與血清抗體檢查值觀察,研判在國外感染1個月以上,因在檢疫檢疫採檢確診,未接觸到社區民眾,未匡列接觸者。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第9...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