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大腸癌怕怕!  這7招養成讓息肉OUT

大腸癌怕怕! 這7招養成讓息肉OUT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大腸直腸癌是國人成長最快速的癌症,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三位。每年新增罹癌人數最多,一年逾15千人得病,連續8年蟬聯國內十大癌症發生率首位,平均每35分鐘就有一人罹患大腸癌!不過,只要早期發現及治療,大腸癌是治癒率及存活率很高的癌症。

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楊靖國表示,大腸息肉為大腸癌的前兆,大多數的大腸癌都是由腺瘤性息肉癌化而來;如果發現大腸腺瘤性息肉,建議及早切除以絕後患,能夠有效預防大腸癌的發生。

楊靖國指出,大腸息肉有基因遺傳性,若父母兄弟姊妹有大腸息肉或大腸癌病史,就要提高警覺;另外,嗜吃紅肉、高熱量、高脂肪的飲食,日常生活久坐少動,以及肥胖、吸菸,也都是好發族群。 

此外,正常的腸道為粉紅色的平滑組織,而大腸息肉是指大腸黏膜表面出現不正常增生的組織變化。早期的大腸息肉小於1公分,通常沒有明顯症狀;超過1公分的大腸息肉,就可能感到腸胃不舒服,甚至造成出血現象。

根據臨床觀察發現,大多數人因為大便形狀及排便習慣改變、便秘、腹痛、腹瀉、解血便等身體不適情形,接受大腸鏡檢查而發現大腸息肉;或是50歲以上接受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陽性反應,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才發現。

預防勝於治療,楊靖國分享7招避免大腸息肉上身:

1、少紅肉、高脂肪、加工食品:紅肉及加工食品中含有較多飽和脂肪,會延長食物消化時間,增加大腸息肉發生機率。

2、多高纖食物:蔬菜、水果及全榖類食物,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天天五蔬果加速糞便排出、預防便秘,預防產生大腸息肉。

3、規律運動:每天運動30分鐘,每星期至少5次以上,有助腸道蠕動,降低大腸息肉發生。

4、正常作息:養成規律作息、充足睡眠、避免晚睡熬夜、吃宵夜,減少內分泌失調及腸道負擔。

5、定期糞便潛血檢查:50歲開始,每2年接受1次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陽性反應,應該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

6、50歲前接受第一次大腸鏡檢查:若從未做過大腸鏡檢查者,建議至少在50歲時接受第一次大腸鏡檢查,大腸鏡檢查可透過窄頻光照射觀察息肉微血管狀況。依據微血管分布狀態,評估為良性或惡性,再進行息肉切除並送病理檢驗,根據檢驗結果決定下一步的治療方式。

7、曾切除腺瘤性息肉者定期大腸鏡檢查:病理組織分化良好者,建議每2~3年接受1次大腸鏡檢查;病理組織分化異常者,建議依照醫生指示,密切接受大腸鏡追蹤檢查。

(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延伸閱讀】

喘的好難受! 國泰醫院專業氣喘照護網守健康

威脅大!呼吸道融合病毒不要來 兩歲以下嬰幼兒可預防

共融思考付出更多 這間公司捐藥當政府公衛靠山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459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巴掌仙子戰勝「癌」 樂於回饋又樂觀2010年6月出生的黃小妹,從出生至今歷經波折,不僅23週就提早出生,且出生體重僅有480公克,為當時全台體重最輕的早產兒,更在2013年發現罹患肝母細胞瘤;所幸黃小妹在家人的支持、彰基醫護團隊的努力,以及她自己本身樂觀積極的態度下,順...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久病厭世說法可能是錯的!國內研究發現,癌症患者自殺率比一般人高2.5倍,尤其罹癌第1年內自殺死亡率高達5.55倍,第2年達3.43倍。值得慶幸的是,健保開辦以來,癌症患者前2年自殺風險下降了2成多,成果登上《心理腫瘤學》期刊。健保開辦後 癌友自殺死亡率降低台灣大學公衛學...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寵物癌症是飼主的新課題?「我的狗得淋巴癌,該讓牠接受手術還是安樂死?」「我的貓正在化療,捨不得看牠這麼痛苦!」愈來愈多飼主透過網路社群,求教各方意見。獸醫指出,目前治療罹癌毛小孩,仍以外科手術、化療為主,在目前使用的臨床經驗中,證實早期發現並合併使用「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