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大腸癌易復發可先下手為強 抽血檢驗準確率達9成

大腸癌易復發可先下手為強 抽血檢驗準確率達9成

【NOW健康 陳木森/台北報導】80多歲的阿祥(化名)在60多歲時罹患大腸癌,治療完成過5年再度復發,在第1次復發後,接下來每兩三年就復發1次,總共經歷了4次的肝轉移,幸好阿祥警覺性高,積極追蹤,透過液態切片定期篩檢及早發現轉移並切除。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副主任王輝明表示,非侵入性的癌症基因檢測靈敏度高,能協助醫師及早監測癌症復發跡象,除此之外,適藥性基因檢測更讓患者有機會選擇適合的標靶藥物進行治療,減少反覆化療的痛苦,對症下藥,積極追蹤,提升大腸癌病患的存活率。

 

王輝明說明,大腸癌復發程度可分為3種等級:低危險、中危險與高危險。臨床經驗上,約有2成的病患屬於高危險復發機率等級,呼籲病友定期追蹤、積極預防復發。

 

王輝明強調,手術或化療、甚至標靶治療結束後,並非代表完全痊癒,研究顯示整體大腸癌治療後2年內復發機率高達40%,即使治療後第5年的再復發率仍有5%。因此針對高復發危險群的病患,建議透過非侵入性癌症基因檢測定期追蹤,若基因檢測陽性,則採取積極的「先下手為強策略」(Pre-emptive strategy)。

 

高復發危險群的病患,建議在治療後的頭兩年每3個月追蹤1次,第3年開始每半年追蹤1次,非侵入性癌症基因檢測靈敏度高,篩檢速度快,患者只需抽血,不需恢復時間,有利於醫師隨時掌握數據。

 

監控癌細胞有許多不同的方式,王輝明分析,過去透過大腸鏡影像觀察癌細胞,受限於影像解析度,0.5公分以下的腫瘤幾乎難以察覺,恐有耽誤治療時機之虞;組織切片(Tissue Biopsy)以侵入性手術取得腫瘤組織後進行基因分析,由於僅取得部分組織,無法了解整體癌細胞的變化,加上腫瘤體積有限,要多次取得檢體的困難度較高,對於高復發危險群的病患追蹤大不易。

 

目前已可透過抽血取得液態切片(Liquid Biopsy)檢測循環腫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準確率可達98%,一旦發現患者血液數據異常,醫師即可安排接受進一步檢查,及早治療,才能將癌細胞對身體的影響降到最低。

 

衛福部國健署統計,自民國95年起,大腸直腸癌已連續11年成為年發生率第1名癌症,平均每天約有41人確診大腸癌。王輝明提醒,環境致癌物汙染如農藥、重金屬、戴奧辛、黃麴毒素經由食物鏈大量累積在動物性飲食,加上動物性飲食高溫燒烤,在150度烤2分鐘的情況下即會產生多環芳香碳氫化合物、異環胺致癌物。這也是為什麼過度的動物性飲食,會造成大腸癌罹患人數居高位的原因。

 

更多NOW健康報導
肥胖遇上新冠肺炎易併發重症 7招減重兼顧免疫力
167家「全國指定社區採檢院所」1指可查 哪些人符合採檢資格?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編輯嚴選:自己的命自己救! 罹癌鬥士從免疫細胞找到奇異轉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世界每年約有1,500萬名早產新生兒,而早產併發症是導致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首要原因,且透過試管治療與自然懷孕的婦女相比,生下早產兒的機率也較高。台北知名中西醫整合生殖醫療機構響應世界早產兒關懷月,推出「胎嬰健康風險檢核表」,從備孕、...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30歲的艾瑞克(化名)是一位英國的專業律師,由於工作忙碌又時常坐在辦公桌前,經年累月下導致他有痔瘡的問題,一開始只是稍微的異物腫脹感,到後來發現,便便後有血還有腫塊從肛門掉出來,但經過手推擠後還能回到原位;某次來台商務會議時,在飯店上廁所後發現馬桶內滿是鮮血,而原本那顆...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東北季風來襲,不少人會發生早上眼睛很難睜開、畏風畏光、發紅發癢等症狀,第一時間總以為是伴隨氣候變遷引發的過敏,卻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乾眼疾病的迷思!眼科診所陳宜信醫師指出,遇到類似過敏的症狀千萬別輕忽,可能是乾眼疾病找上門,若已經是乾眼疾病患者更要小心,一不注意就有可能讓情...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外電報導】Covid-19疫情又有新進展,新的變種病毒Omicron在南非現蹤,引發全世界關注,不少國家已經實施相關防疫措施以及邊境封鎖嚴管政策,許多科學家、醫師都擔心這一支變種病毒將取代Delta成為下一波大流行的主要病毒株,究竟Omicron的威脅性何在?英國《衛報》指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