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大腸癌的高危險群|認識癌症 大腸癌篇11

大腸癌的高危險群|認識癌症 大腸癌篇11

大腸直腸癌已蟬聯多年國內罹癌人數的首位,根據統計,50歲以上國人每32人就有一人有大腸瘜肉,每400人就有一人罹患大腸癌!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魏柏立教授提醒,除了健康飲食外,強烈建議民眾應養成定期癌篩的習慣,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大腸癌的高危險群|認識癌症 大腸癌篇11

 

哪些人是大腸直腸癌的高危險群呢?

 

1. 特殊遺傳性基因:大腸直腸癌的致病因子中,除了環境因素外,因基因遺傳發病者約佔15至30%。因此,一旦懷疑為基因問題者,建議病友與親屬接受基因檢測,加強密集監測。

 

2.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不明原因的大腸黏膜發炎問題,若年輕時曾罹患此病,隨著時間增長,惡性腫瘤出現的機率越大。

 

3. 有大腸直腸癌病史者:曾罹患大腸直腸癌,並已接受切除手術者,術後仍應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

 

4. 家族成員有大腸癌患者:若家族中有多位近親為大腸直腸癌患者,其罹患昂癌的機率也會較一般人來得高。因此,建議以最年輕罹癌者年齡往前推7至10年,即為建議首次接受大腸鏡篩檢之年齡。

 

5. 有瘜肉病史者:大腸直腸瘜肉可分為非腫瘤性及腫瘤性瘜肉,前者包括增生性瘜肉、發炎性瘜肉;而後者則是指腺性瘜肉,可再細分為絨毛狀腺瘤管狀腺瘤及混合性三大類。大於2公分的腺瘤性瘜肉發生癌變機率很高,是大腸直腸癌的高危險群,因此定期篩檢及早切除治療,是降低大腸直腸癌的預防之道。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資料發現,大腸直腸癌每年新增病例當中,近9成為年過50歲之民眾。魏柏立教授解釋,一般而言,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會在40至50歲開始增加;這些50歲以上的民眾可能沒有任何症狀、沒有大腸癌家族病史、也沒有其他危險因子。因此,唯有留意定期癌篩,才能及早發現病灶,把握治療先機。

 

大腸直腸癌相關問題,建議諮詢「肝膽腸胃科、大腸直腸外科」

 

圖文創作:健談

專家諮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副部長 魏柏立醫師

 

延伸閱讀:

【大腸癌篩檢知多少】 http://www.havemary.com/article.php?id=2058

【大腸癌的徵兆】 http://www.havemary.com/article.php?id=2855

【如何預防大腸癌?】 http://www.havemary.com/article.php?id=3109

【大腸作用與罹癌機率】  http://www.havemary.com/article.php?id=3660

【大腸直腸癌的日常保健:飲食篇】 http://www.havemary.com/article.php?id=3686

【大腸直腸癌的日常保健:運動篇】 http://www.havemary.com/article.php?id=3704

【大腸直腸癌的日常保健:生活篇】 http://www.havemary.com/article.php?id=3723

【大腸直腸癌的分期】 http://www.havemary.com/article.php?id=3807

【大腸與直腸癌的治療方法】 http://havemary.com/article.php?id=3907

【預防大腸癌的飲食建議】 http://www.havemary.com/article.php?id=3986

 

如果有任何問題,歡迎來信指教,感蝦哩

 

 

喜歡健談,可以給我們一個讚,

比喜歡更喜歡,可以按下分享,

超喜歡健談,請告訴親朋好友。

健談 havemary.com 用健康漫畫方式,帶你簡單瞭解正確健康概念與疾病,讓大家一起漫漫健康~想看每日最新健康資訊嗎?請上健談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havemary
大腸癌的高危險群|認識癌症 大腸癌篇11

相關推薦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現代人工作與生活壓力大,常面臨睡眠障礙,不是無法入睡,就是夜間頻頻起床,到底怎麼樣才知道自己睡得好不好?算不算是健康的睡眠呢?醫師強調,一場好覺,良好的睡眠品質應同時達到4大標準,快來看看自己有沒有睡好。 台灣人睡不好的狀況有多嚴重...

閱讀詳情 »

新冠肺炎疫情遍及全球,日前有國外新聞指出使用布洛芬 (ibuprofen) 恐使新冠肺炎病情惡化,建議民眾勿擅自使用此藥,這是真的嗎?弘森診所吳書毅醫師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指出,目前並無直接證據可證明布洛芬會使新冠肺炎患者症狀惡化,但提醒民眾若有身體不適狀況最好還是先諮詢醫師診斷再用藥,更能確...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病毒威脅環伺,既然出不了國,人多的地方又不該去,不少台灣民眾休假時開始往戶外跑,尤其是高山旅遊近來蔚為風潮,不過,千萬要注意高海拔疾病可能帶來的危險,臨床就有初次挑戰登山的女性,因為登山前沒有先服用預防性藥物,一路隨著海拔,出現頭痛...

閱讀詳情 »

「駕駛座暈眩」看到方向盤就怕 暈眩通常病因: 神經科門診有許多主訴頭暈的病患,我們發現有很多人服用了不必要的「抗眩暈」藥物,或是引用了錯誤的訊息,造成了不必要的恐慌。 頭暈的輕重因人而異,有些人只是「昏昏的」,「浮浮的」,或是「頭重腳輕」,比較厲害的暈眩指的是感覺周遭環境或身體在旋轉,更嚴重的話走路...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