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大腸直腸癌連登10大癌症之首 醫籲及早篩檢及早治療

大腸直腸癌連登10大癌症之首 醫籲及早篩檢及早治療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8年最新癌症登記報告資料顯示,大腸直腸癌患者每年新增逾1萬7千多人,平均每5分鐘就新增一位患者,大腸直腸癌更已連續14年蟬聯10大癌症之首,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也顯示2020年約1930萬人罹癌,估計到2040年罹癌人數將超過3020萬人,惡性腫瘤已成為全民公敵,台灣腸癌病友協會長期推廣癌症預防,呼籲民眾平時應養成篩檢的習慣,才能對抗癌症的威脅。


大腸直腸癌連登10大癌症之首 醫籲及早篩檢及早治療

▲WHO預估未來亞洲腸癌罹患人數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暨台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蔣鋒帆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之癌症統計資料,2020年亞洲就有近百萬約975,013人罹患大腸癌,推估至2040年罹患大腸直腸癌人數更可能超過155萬人,我國衛福部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國人平均每10萬人中就有超過45名的患者,發生率在全球名列前矛;大腸直腸癌的成因諸多,除家族病史、高齡化、飲食不健康等是高危險族群外,也可能因工作或生活壓力過大,導致免疫力下降,讓大腸直腸癌伺機而生,民眾需多加注意並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大腸直腸癌連登10大癌症之首 醫籲及早篩檢及早治療

▲WHO 統計2020全球及亞洲癌症發生率

善用健保免費篩檢 早期發現避免延誤黃金治療時機

蔣鋒帆理事長分享,近年來臨床門診病患仍約有20%發現時已至第四期,曾有位56歲陳姓癌友說:「我每年都有做糞便潛血檢測,檢查結果皆為陰性,等到身體感覺不舒服時再重新檢查後確診,才知道原來之前是偽陰性」,無症狀的腸癌讓民眾防不勝防。糞便潛血檢測及大腸鏡檢查都是發現早期大腸直腸癌的方式,民眾平時可多觀察自身排便狀況,若有出現血便,糞便顏色異常、腹部絞痛或是排便習慣突然改變等,應立即就醫檢查,若無症狀的一般民眾應配合國健署提供的定期免費糞便潛血篩檢,50歲至74歲民眾建議每兩年一次,若是高風險民眾則應更早與醫師討論接受大腸鏡檢查,以預防遺憾的成為糞便潛血偽陰性或無症狀患者。依臨床數據顯示,約三成民眾呈陽性反應卻未再進一步檢查,很有可能導致病情惡化卻不自知,因此再次呼籲全國民眾務必遵從醫囑進行相關檢驗。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宣導大腸直腸癌 預防的關鍵之道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將持續推動大腸直腸癌衛教宣導,蔣鋒帆理事長建議可參考以下罹癌危險因子,但也不必過度擔憂,只要維持正常生活作息,適時補充腸道好菌,並養成固定運動習慣。早期發現治療腸癌存活率高達90%以上,台灣大腸直腸癌治療成效顯著,透過手術能將腫瘤完全清除,尤其近年來微創手術技術發達,不僅傷口小,術後的疼痛也較傳統手術輕微,可大幅縮短術後復原時間,加快回復正常的生活。


大腸直腸癌連登10大癌症之首 醫籲及早篩檢及早治療

▲罹患大腸直腸癌八大因素,包含性別、種族、家族遺傳等,運動與飲食習慣也是後天重要的決定因素之一

【延伸閱讀】

達文西手術精準切除 直腸癌保留肛門機率大增

肝膽腸胃科揭「大腸癌危險因子」 嗜吃紅肉、鹽漬物都上榜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261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50歲葉先生飽受耳鳴所擾,經耳鼻喉科確診為神經性耳鳴,透過藥物治療後雖有改善,但進步幅度不大,令他相當憂鬱,直到去年透過針灸搭配電針及服用中藥等方式多管齊下,平均每周治療2至3次後,近半年來不僅改善失眠,終於不用聽著耳鳴聲徹夜難眠,也克服焦慮及憂鬱心情,恢復正常生活步...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詩茜/台北報導】癌症連續38年位居我國十大死因之首,人人聞癌色變,如何快速篩檢出來癌細胞,成為醫界學界研發重點,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發表「紅外線蠟吸附動力學影像數位技術」(iR-WPK),研究顯示,只要6到15分鐘,就能檢測出大腸癌等10種癌症。 國輻中心副研究員李耀昌表示,目前醫界...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綜合報導】根據國健署公布孕產婦關懷專線2019年度2萬3,901個問題統計顯示,新手爸媽10大熱門議題以寶寶喝奶及如何照護名列前茅;其中餵乳問題包括乳房硬塊處理方式、添加副食品的時機以及寶寶喝奶問題。對於新手爸媽來說,寶寶好吃好睡好健康最為重要,但通常在寶寶3至6個月前後,開始...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在台灣平均每五人就有一人出現某種程度的耳鳴,其中5%患者因嚴重耳鳴影響日常生活。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吳俊昌指出,耳鳴可分為他覺性及自覺性,前者因他人用儀器或耳朵,聽到患者抱怨的耳鳴聲,後者則僅患者自己才能聽到,但因耳鳴成因複雜,因此必要時仍應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