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天冷「熱熱的喝」最好? 錯!WHO警告飲料超過「這溫度」恐害食道癌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天冷了,不少人都喜歡來杯「熱熱的」飲料暖身,但溫度可得斤斤計較,否則一不小心恐怕招惹癌症上身!國健署今(16)日便提醒,熱飲其實是「危險物」,因為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超過攝氏65度的熱飲定為食道癌可能的致癌因子,當覺得食物燙口時,就有可能達到傷害食道的溫度,請民眾務必注意入口食物的溫度,減少直接對食道黏膜的傷害。

根據國健署癌症登記和衛福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在台灣,2018年有2778人罹患食道癌、2020年則有1954人死於食道癌。其中罹癌者9成以上為男性,好發於50到70歲,居男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第6位、癌症死因排名第5位。

警訊是,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食道癌患者初期大多無明顯症狀,因此,平時更需留意自身的不適症狀,如果出現有長期吞嚥困難或吞嚥時有異物感,切勿輕忽!應提高警覺,一定要及時就醫檢查,才能把握治療黃金期。

遠離致癌因子、規律運動及落實健康生活則是必要的防癌步驟,國健署點名,已知食道癌致癌因子,包括:抽菸、飲酒、嚼檳榔、含亞硝胺食物(如醃漬、煙燻食物)、過熱的飲食溫度、食道曾受腐蝕傷害、吞嚥功能疾病、胃食道逆流、肥胖及口腔衛生不良等。

林莉茹強調,尤其抽菸、飲酒及嚼檳榔更是多種癌症的共通危險因子,除應儘速戒除,更要提醒有接觸菸、檳、酒習慣的親友,定期做健康檢查。

國健署提醒,隨著網路資訊的發達,有些民眾害怕看醫生,會先上網查詢自身症狀是什麼疾病的相關資料,並以Google搜尋的結果當做醫生診斷,安慰自己沒有大礙,反而忽視身體發出的警訊,其實只要有長期吞嚥困難、吞嚥時有異物感等不適症狀,建議應及早就醫,由專業醫師檢查及治療。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別往眼睛點!11萬支「宜可利眼用乳劑」爆藏結晶恐刮眼 全台回收

年奪5000條台灣人命! 這病上身「隨時像在吸汽車廢氣」喘不過氣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中國新一波疫情熱點、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經過40多天的長期封鎖,終於出現解封曙光。從今天開始,藁城區全面下調為低風險地區,除了小果莊村等三個村莊繼續封閉式管理外,民眾可以在區內自由行動。當局定調,14天之後會再進行全面核酸檢測,如果都陰性,就能正式解封。(民視新聞網 綜合報導) 【延伸閱讀】 捐巴...

閱讀詳情 »

緬甸政局動盪不安,中華航空昨今啟動一班台北往返仰光的救援班機,載回82名台商、僑胞。媒體今在疫情記者會上問及檢驗結果是否出爐,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回應,82人當中有36人無核酸檢測陰性報告,因此入境後在機場採檢,「都目前為止都沒發現有陽性,但是不是都檢驗完畢,如果明天結果就會公布」。莊人祥昨表示...

閱讀詳情 »

最快下週送抵國門的「牛津AZ疫苗」遭傳副作用多,在指揮中心今(22)日召開的記者會上,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回應,截至目前為止,並未見到牛津AZ疫苗比起其他疫苗副作用高的證據,將持續觀察。指揮官陳時中則表示,針對施打疫苗後的不良反應與副作用,我國有相關補償辦法,不過相關補償,須通過預防接種專家做出認...

閱讀詳情 »

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延燒,疫情指揮中心昨公布零新增確診的喜訊。指揮官陳時中今再度公布連續第二天零新增的好消息,不過也表示國外疫情仍嚴峻,因此秋冬防疫專案3月份將繼續實施,入境還是一樣需3天陰性證明、一人一戶居家檢疫,但3/1起高鐵開放飲食,飲食完畢仍要戴上口罩;至於台鐵是否跟進開放,...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