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天氣忽冷忽熱 血壓狂飆好可怕!

天氣忽冷忽熱 血壓狂飆好可怕!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69歲曾先生,約有10年高血壓病史,隨著年齡的增長,血壓越來難控制,尤其這陣子氣溫忽高忽低,更是讓他的血壓像搭雲霄飛車一樣劇烈起伏,更出現頭痛、脖子痛等症狀,某日,曾先生在家自行測量血壓時,發現血壓高達170mHg左右,嚇得他以為自己要中風了,趕緊就醫檢查。

規律服藥血壓仍高 醫師建議導管治療

萬芳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葉仲軒表示,曾先生已有多年的高血壓問題,這些年都是配合用藥控制,但最近這一兩年即使按時服藥,血壓控制狀況仍然不佳,除了長期使用的高血壓藥物外,血壓攀升時,曾先生更需要另外服用短期強效藥物,多達4-5種的血壓藥,仍然無法有效控制血壓,因此建議曾先生接受「高血壓導管治療」。

在高血壓導管治療前,他先為曾先生進行24小時血壓監測,並做腎動脈電腦斷層,確認腎上腺沒有長腫瘤,也無腎動脈狹窄等情況,結果發現曾先生的血壓曾飆升至190 mHg,相當危險,所幸在經過治療後,曾先生的血壓已降低至130 mHg,未來僅需服用高血壓藥物穩定控制即可,不會再有忽高忽低的情況。

腎動脈交感神經過度活化 導管治療助血壓達標

葉仲軒指出,曾先生的高血壓屬於腎動脈交感神經過度活化,因此相當適合高血壓導管治療,若是此類型較年輕的高血壓早期患者,透過此治療,將有可能平穩血壓,完全不用再服用藥物。高血壓導管治療也稱為「腎臟交感神經阻斷術治療系統」(The Renal Denervation system, RDN) ,是透過微創導管手術,調控交感神經活性,達到控制血壓目的,類似心導管手術,主要從病人的鼠蹊部動脈打針置入導管後,將導管放到腎動脈,在兩邊腎動脈給予低電量射頻,以降低兩側腎交感神經活性,手術時間約一個半小時,傷口小,隔天即可出院。

日夜溫差大 高血壓民眾注意保暖

近來日夜溫差大,容易造成血管急速收縮,使得血壓上升,葉仲軒也提醒,有高血壓史的民眾應多加注意保暖,避免心血管疾病發生。另外他也建議,高血壓患者可諮詢專業醫師,進行24小時血壓監測,或至少一天居家測量兩次血壓,精準掌握個人的整體血壓值及波動的情形,因為日常生活中,血壓會有不同的起伏波動,且時間不同,血壓也會不一樣,若一天只量一次血壓,恐怕還是不夠。

【延伸閱讀】

不抽菸也會得肺癌 低劑量電腦斷層揪早期肺癌最佳利器 醫籲定期檢查

大千綜合醫院與台兒診所簽署合作協議 成立胎兒醫學中心服務苗栗鄉親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924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報告顯示,以配方奶哺餵的新生兒中,有高達75%曾經出現過消化不適狀況。相較於孩子外在症狀,家長不易察覺寶寶身體的不舒服,新竹縣診所協會理事長、小兒科醫師麥建方說明,新生兒容易對牛奶蛋白不耐受,導致腸內氣體產氣量過多、引起不舒服,建議家長至診間諮詢小兒科...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冷氣是避暑一大利器,但對乾癬患者來說,室內外溫差大,且冷氣房相對乾燥,紅疹、脫屑等各種皮膚症狀特別容易復發,3成患者還會合併乾癬性關節炎,導致關節紅腫疼痛。慈濟醫院免疫風濕科劉津秀醫師指出,乾癬是一種自體免疫系統異常疾病,包括軀幹、四肢、關節彎曲處、私密皺褶處,甚至在耳...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隨著飲食習慣改變,臨床上,罹患大腸直腸癌、膀胱癌的個案有逐漸增加的趨勢,為讓患者與家屬能獲得連續性與完善的照護,童綜合醫院派員黃慧婷護理師參加國際傷口造口及失禁護理師證照訓練課程,並獲取國際專業照護知識與技能,也是海線地區目前有取得認證的傷造口及失禁護理師,可望能幫助更...

閱讀詳情 »

大部分的人都聽過「銀髮族」,也聽過高齡化社會,但對於「橘色世代」,可能比較陌生。「橘色世代」泛指年紀介於50到60歲的初老族群,雖然身體老化,但健康狀況仍十分良好,重視養生享樂,創造了不少橘色經濟!雖然「橘色世代」重養生,但卻受飲食觀念影響,常忽將最重要的蛋白質存進「健康存摺」中。國內網路討論度最高...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