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天氣變化血液循環差 類風溼性關節炎疼痛加劇

  66歲賴姓果農就是類風溼性關節炎的典型個案,身體狀況還算不錯,但日前採收葡萄時,四肢關節突然疼痛,返家後服用止痛消炎藥仍無效,甚至幾乎無法走路,家人連忙轉送急診住院。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過敏免疫風溼科主任蔡肇基表示,季節交替時期天氣變化大,血液循環變差,發炎物質不容易被血液帶走,因此,許多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症狀加劇。蔡肇基指出,類風溼性關節炎是自體免疫系統不良所引發的慢性發炎性關節疾病,患者免疫系統誤認,才會導致患者關節腫痛,致病機轉仍不明,一般認為與遺傳和環境因素有關。

  臨床觀察,類風溼性關節炎好發年齡為30到50歲之間,女性罹病率為男性的3倍,而確診方法為抽血檢查,以及病患是否關節腫痛、晨間僵硬等症狀。蔡肇基說明,類風溼性關節炎屬於全身性的疾病,患者骨骼和軟組織受到破壞,導致關節變形,嚴重影響生活。

  發病的前3個月為黃金治療期,必把握此時機,積極接受治療。如果延遲就醫,除了關節之外,心臟、肺臟、眼睛、肌肉、神經血管等器官也會遭受侵害,一旦症狀持續惡化,甚至有肢體殘障之虞,造成不可逆的身心遺憾。

  蔡肇基提醒,中年男女如果關節腫痛、僵硬,或有疲勞、食慾不振、體重下降等症狀,且持續4至6個星期,就應該尋求免疫風溼科醫師診斷,如確診,患者應配合醫囑持續治療,千萬不可擅自停藥,才能嚴格控制病情。

  值得注意的是,類風溼性關節炎常反覆發作,不少患者習慣服用消炎止痛藥,或在親友介紹下,服用來路不明的保健食品或中草藥,反而造成更大的傷害。蔡肇基呼籲病友,應該相信醫療專業,由醫師評估後調整藥物,避免發炎因子持續 破壞關節,導致關節遭變形。

相關推薦

英國這項2000人參與的最新調查顯示,34%的人在臥室時過敏症狀最嚴重,會出現打噴嚏、咳嗽等症狀,這讓臥室成了過敏高發地。 研究人員分析稱,臥室中最常見的過敏原是塵蟎、寵物毛髮和黴菌,它們導致78%的人打噴嚏,73%的人眼睛發癢,25%的人出現皮疹。遺憾的是,僅有20%的英國人每月更換一次床單。倫...

閱讀詳情 »

吹泡泡是大家童年的回憶。但就是泡泡水讓一位4歲女童全身蛻皮,看了讓人觸目驚心。到底這些泡泡水是什麼成分? 報導稱,今年9月份煙台的4歲女孩明明,在玩耍泡泡水時,不慎將泡泡水灑在了臉上。第二天,明明全身就開始蛻皮,嘴巴也開始潰爛腫脹。醫生診斷為接觸性皮炎。目前小女孩的狀況已經好轉,但是泡泡水的進貨渠...

閱讀詳情 »

面對國際伊波拉病毒感染疫情蔓延到美國與西班牙,從21 日起,將針對從歐洲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入境的旅客,強制要求填寫「伊波拉入境申報卡」,成為邊境發燒篩檢站外第二層過濾措施。總統馬英九召開國安層級會報,確認現階段維持現行指揮體系,如果歐美地區發生社區型感染,將改由衛生福利部長指揮疫情防治,如果中...

閱讀詳情 »

南台灣本土登革熱疫情持續增加,但上週令人注意的是高雄市三民區單週病例數大破四百人,遠超出其他各區數量,全台案例數也正式破千人。矛盾的是根據調查民眾九成以上都知道預防登革熱的方法與重要性,疾病管制署表示民眾「知道」與「行動」之間有落差。而事實上病情嚴重的登革出血熱死亡率達到 11%,實在不應大意。 ...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