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失智症要吃對藥 醫:確定哪種失智超關鍵!

失智症要吃對藥 醫:確定哪種失智超關鍵!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這些類澱粉斑塊沉積如榕樹,是阿茲海默症類型!」林口長庚醫院核子醫學科教授林昆儒表示,失智患者發病前約10-15年前會出現乙狀類澱粉(beta-amyloid)堆積在腦部,建議在輕度認知障礙時,透過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揪出疾病種類。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長暨衛福部雙和醫院研究副院長胡朝榮呼籲,失智症病因多元,及早診斷、治療才能延緩疾病進程,否則用錯藥還可能惡化。

失智症分3種 病因多元難診斷

胡朝榮表示,失智症分成腦神經退化造成的退化性失智症、腦血管疾病造成的血管性失智症,以及其他原因造成的續發性失智症。退化性失智症病人占大多數,其中阿茲海默失智症占了約6-7成。

而且失智症早期的症狀與老化類似,例如記憶變差、說話中斷或忘記詞彙等,易與憂鬱症等病混淆,而且症狀可能單一,也可能同時出現,因此診斷不易。

林昆儒引研究表示,過去從症狀出現至確診,典型65歲以後發病的晚發型失智症患者,平均要2.8年。非典型65歲以前發病的早發型失智症患者,更需要4.4年。

不正常蛋白斑堆積 逾10年前就開始

此外,腦神經退化疾病的進程非常緩慢,林昆儒解釋,阿茲海默失智症患者大腦可發現異常蛋白質堆積,直到產生臨床症狀歷時約15-20年,患者痛苦難以計量。這類乙狀類澱粉不正常沾粘會形成斑塊,沉積在神經細胞周圍,多年後瀰漫全腦,是目前鑑別診斷失智症的最早期指標之一。

失智症如何診斷?胡朝榮說明,第一步是病史問診、第二步是身理檢查,第三步就要進行認知功能檢測,包括AD-8和MMSE和CDR評量;最後一步是生化檢測以及電腦斷層掃描(CT)和核磁共振(MRI),釐清腦部是否中風或萎縮;最後仍無法確診,可再用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

分子影像檢查當柯南 揪出失智症種類

林昆儒補充,分子影像檢查可輔助醫師診斷,例如腦血流掃描來區分阿茲海默症或是額顳葉型失智症,而多巴胺掃描可評估路易氏體失智。至於在初期症狀不明顯時,通過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來確認阿茲海默症患者腦中的異常蛋白推積,可協助醫師排除重度憂鬱、腦血管型失智等疾病。

「應早期釐清病因,以免晚期病因太過複雜,難以診斷。」胡朝榮說,早期治療能延緩惡化,減輕後續照顧負擔,例如阿茲海默症目前3-4種藥物可使用,假使錯誤診斷,例如退化型失智症用錯藥可能無效,甚至惡化。呼籲有症狀應「早期診斷,及早確診」,才能對症下藥。

【延伸閱讀】

EGFR突變肺癌存活期15年來新突破 第一線治療新希望

火氣大?嘴巴一破再破難痊癒 竟是天皰瘡惹禍!

米粉咬不斷 竟跟用嘴呼吸有關…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395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洗阿洗洗手,濕阿濕濕手,肥皂抹抹手…」,隨著音樂輕巧旋律,跟著小朋友最喜歡的偶像男神巧虎,簡單學會正確洗手「濕、搓、沖、捧、擦」5步驟,就能遠離感染腸病毒。 4月腸病毒流行季 新北市衛生局副局長許朝程指出,每年3月腸病毒蠢蠢欲動,4月開始流行,5月底至...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張小妹2歲半時看東西總是無法正視物品,媽媽也發現他走路姿勢怪異,到醫院就診後發現醫師發現,張小妹雙眼皆水晶體混濁,確診為雙眼先天性白內障。快3歲時張小妹右眼視力僅存0.2、左眼幾乎看不見,3歲半時左眼置換人工水晶體。4歲2個月時進行右眼手術。透過配戴眼鏡及定期追蹤,目前張...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許多人早餐習慣吃吐司、麵包,夾顆蛋、再喝杯牛奶,以為是豐盛的早餐,小心這些食物可能是造成過敏的來源!國內健檢診所公布最新十大過敏食物排行榜,蛋白、小麥、花生名列國人最常見的3大食物過敏原。 國人慢性食物過敏大公布 國內健檢診所分析1至83歲、共1533位民眾,進行「慢...

閱讀詳情 »

來源:茶的故事     茶友朋友圈可能都流行過這篇文章: 《茶葉是個寶,用得好勝過冬蟲夏草》 。這篇文章里已經提到茶的保健功效,也言明要喝對茶才能有這些功效,同時也要注意一些茶千萬不能喝,不然健康的事也會變得不健康。   飲茶要合理、要科學,是喝茶人要具備的知識。切不可...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