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女性天生比男性心理更脆弱? 錯!最新研究關鍵在「背景壓力源」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不少人都有女性比男性更脆弱、心理復原力較差的刻板印象,但這真的是性別造成的影響嗎?
董氏基金會引用國外最新研究結果指出,大家得要有正確的觀念,因為性別與壓力相關心理後遺症的關聯性不再顯著,關鍵是在於「背景壓力源」。

這一篇發表於2021年12月《臨床精神病學雜誌》的研究,是針對紐約市西奈山醫院第一線健康照顧者進行調查,不但篩選壓力相關心理後遺症,也分析其與性別的關聯性以及可能的中介因素。

研究發現,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出現壓力相關心理後遺症,例如重度憂鬱症 (MDD)、廣泛性焦慮症 (GAD) 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 的症狀。

不過,當研究者將間接影響因素列入分析之後,例如疫情前的倦怠等「背景壓力源」及疫情期間照顧孩童、依賴者等「指標壓力源」,性別的影響則不再顯著。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教育推廣副主任戴怡君表示,研究中所提到的間接影響因素,往往是最容易被女性本身所忽略的壓力,例如孩子的教育規劃、家庭活動安排、家庭關係促進,如何讓親子間互動更密切、有良好的溝通等,這類隱形的家務壓力,無時無刻存在女性照顧者心中,形成一種持續累積的腦力精神負荷,容易讓女性心力交瘁。

戴怡君提醒,女性應避免壓力而陷入憂鬱與焦慮,建議時時覺察自己的壓力狀態,除了可以定期進行情緒與壓力檢測之外,平時也能透過身體狀態瞭解自己的壓力程度,像是如果出現肩頸肌肉僵硬、常常有頭痛、睡不好、容易疲憊等狀況,表示已有一定程度的壓力,需要適時的紓壓放鬆。

另外,總是在腦中盤旋思考、無法決定的壓力事件,戴怡君強調,即使是小事,像是買什麼午餐、幫孩子選擇課外活動、家務處理或是怎麼拒絕他人的邀約,都可能成為影響心情或情緒的壓力源,建議女性嘗試「1、2、3行動」原則,每當腦中浮現一再思考、猶豫不決的念頭,可告訴自己默數到三,就站起來或說出來,只要開始實行與行動,就能幫助自己減緩不安與負面感受。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窄到塞不進一根小指頭」 肛門太窄!害男靠吃瀉藥度日

缺「它」恐害胎兒神經缺陷! 衛福部調查:育齡女性每10人就1葉酸缺乏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胡照鑫/台北報導  寶寶在成長發育的過程中,需要大量、優質的營養,攝取方式幾乎都靠口腔,幫助身體消化吸收全靠乳牙負責咀嚼。牙醫師指出,乳牙同時具有輔助發音功能、協調顏面美觀、促進顎骨正常發育、恆牙生長前的「空間維持」等功能,父母需要維持孩子乳牙的功能及健康,以正確態度建立定時檢查習慣,...

閱讀詳情 »

【記者羅蔚舟/新竹報導】 台灣已邁入高齡社會,老年症候群已成為重要議題,其中肌少症為其表現之一,新竹馬偕醫院家醫科陳信豪醫師表示,因身體老化導致供給體力的骨骼肌質量流失、肌力下降,且伴隨行動力變差時,就會形成所謂的「肌少症」,除影響日常生活外,手腳無力、行動越漸困難,嚴重恐導致失能。 ▲新竹馬偕醫院...

閱讀詳情 »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 陳儀潔 韓羽婕 李文成 王聿瀠 羅偉哲/台北報導 國內本土確診個案今(5)日出現5月中旬爆發大規模疫情、疫情警戒以來的最低點,僅新增6例,外界關注,在疫情明顯趨緩之下,預計實施到8月9日的全國二級警戒有沒有可能降級?或大解封?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下午明確表...

閱讀詳情 »

國內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趨緩,連續多天確診數都在「2位數」。疾管署長周志浩今天在「COVID-19疫情現況及應處作為」中報告,感染者仍以青壯年群為主,上週20至39歲染疫者佔39%。有關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截至8月4日晚間8時,已達34.7%。行政院今天舉行院會,衛福部疾病管制署長周志浩...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