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女性尿失禁真掃「性」~護墊不是唯一,這5招先學起來

氣溫飆高,多喝水又怕尿失禁,是許多年長女性心中揮不去的苦痛。醫師指出,國內約有1/4的中年婦女曾有漏尿經驗,尤其是更年期以後,高達60%以上有尿失禁的困擾,但大部份人都羞於啟齒而不敢去看醫師。

女性尿失禁真掃「性」~護墊不是唯一,這5招先學起來

婦產科醫師潘俊亨(如圖)指出,尿失禁是婦女說不出口的祕密。如果不治療,症狀會因為老化愈來愈惡化。(圖片/愛麗生醫療集團)

婦產科醫師潘俊亨指出,尿道擴約肌就像是水閘開關,平時處於關閉狀態,且尿道壓力大於膀胱內的壓力,使小便不致漏出。但當尿道壓力小於膀胱壓力,或其他因素導致閥門關不緊,膀胱內的尿液就容易流出,這就是尿失禁。

應力性尿失禁 生產與老化有關

而女性比較容易發生尿失禁的原因,除了因尿道比男性短外,與生產也有關係,因自然產時,常導致陰道裂傷或支配提肛肌的神經血管斷裂,支撐膀胱、子宮、直腸的骨盆腔底肌肉及韌帶萎縮、無力、鬆弛而失去支撐的能力;到了更年期更因女性荷爾蒙缺乏,造成泌尿道組織老化、萎縮而導致尿失禁。

臨床上,最常見的尿失禁是「應力性尿失禁」,也就是婦女只要咳嗽、打噴嚏、跑跳、放聲大笑或提重物,就會漏尿。即使墊上護墊,還會跑出尿騷味,大大降低外出的意願,甚至造成社交活動與人際關係的不便。

女性尿失禁真掃「性」~護墊不是唯一,這5招先學起來

氣溫飆高,多喝水又怕尿失禁,是許多年長女性心中揮不去的苦痛。

急迫性尿失禁 尿急頻尿真掃「性」

對於漏尿程度嚴重的婦女,尿失禁還會掃「性」,影響夫妻關係。潘俊亨醫師表示,臨床調查發現,因為擔心尿濕床鋪,3/4的病人減少性生活次數,高達8成病人性慾降低,其中近4成婦女確實在性生活時發生漏尿,甚至還有人因此離婚。

另一種是「急迫性尿失禁」,症狀是尿急、頻尿、憋不住小便,由於膀胱不服從大腦指揮,發生不隨意或過度收縮而引起。至於膀胱為什麼會不再聽命大腦控制?醫界目前還找不出原因,推測可能和膀胱感染、神經病變,甚至和緊張、焦慮有關。

尿失禁可治癒 生活錦囊5原則

潘俊亨醫師提醒,尿失禁是婦女說不出口的祕密。如果不治療,症狀會因為老化愈來愈惡化;而且,光靠護墊,長期下來容易發生會陰皮膚濕疹、泌尿系統感染的問題。其實,尿失禁是可以治癒的,早期發現治療才是王道。

原則1.骨盆訓練:婦女不論坐著、站著、躺著都可以進行骨盆底肌肉收縮運動,先用力緊閉尿道、陰道及肛門口,向上提肛,保持收縮5∼10秒,再放鬆10∼20秒,重覆10遍,每日3回。

原則2.不要憋尿:憋尿會使尿道壓力升高,尿液回流,易引起泌尿系統感染,膀胱發炎也會造成漏尿,但也不要膀胱沒裝滿就去小便,兩次解尿間隔應以3小時為宜。

原則3.預防便祕:便祕是女性常見病灶,一般堆積在大腸、直腸的糞便壓迫到膀胱,不只引起頻尿問題,還會因為肚子必須經常用力解便,久而久之,減弱骨盆底肌肉的力量。

原則4.少提重物:當身體用力,尤其是在腹部用力時,會造成尿道口因為「骨盆腔底肌肉群」的力量不夠、鎖不住而發生尷尬的漏尿。

原則5.控制體重:肥胖容易增加尿失禁症狀惡化。有研究發現,身體質量指數(BMI)過高者,尿失禁比率較高。站立時,腹部器官與脂肪組織的重力向下傳遞至骨盆底器官,包括膀胱;而腹腔內組織重量越重,壓力愈大,應力性尿失禁症狀也愈明顯。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10/5820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上華人健康網www.top1health.com 看更多健康資訊

【延伸閱讀】

相關推薦

女性來月經,其實也是一個最佳排毒的過程。新加坡醫學專家發現:月經期間,女性體內會分泌一種比細胞單位更小的蛋白質——酵素。它能分解日體內毒素,讓血液由酸性向弱鹼性轉變,幫身體有效排毒。 經期吃什麼排毒 1、開水 美國健康專家雪蘭登‧格林說,經期適量飲水對身體排毒有很大幫助,建議...

閱讀詳情 »

溫州人俗稱的蒲瓜,也叫瓠[hù]子,又名水瓜、葫蘆瓜,能解消腫暑,夏天很多人都愛吃! 可就在前天,揚州姜老太太一家三口人卻被一個苦瓠子「毒」倒,上吐下瀉數十次,不但進了醫院,92歲老母親還一度休克病情危重。 7月2日,揚州姜老太太的老伴在菜市場買了瓠(hù)子,一起燉了...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日前北市衛生局公布調查報告發現,台灣國小三年級學童近視率竟高達5成,其中近視三百度以上的就占了6.4%!而且家長還發現,孩子都配了眼鏡,為什麼近視會越來越深?眼科醫師表示,在近視最容易惡化的學生時期若無獲得良好控制,度數只會增加,而不會減少,而且,醫師預估未...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周威志報導)美國心理學家呼籲,應該把「瑜珈」納入憂鬱症等心理疾病的治療方法。根據研究,每週練三次瑜珈就能夠大幅改善憂鬱與低落情緒。藉由釋放外在賦予的壓力,專注於每個呼吸,透過靜坐冥想,讓身體接受平靜的狀態,大腦跳脫箭拔弩張、庸庸碌碌的狀態,從而讓人們清楚地認知自己的身心狀態。健康醫...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