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王澍清/台中報導】今年8歲的小玲因為一連好幾天流鼻血,且四肢開始出現佈滿紅色斑點和局部不規則的瘀青,趕緊送急診檢查後發現血小板數目極低,確診為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因而住院接受治療及觀察。經服用類固醇後,症狀消失,血小板恢復到正常數值,目前平安出院,僅須定期回診追蹤。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蘇旻昱醫師說明,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簡稱ITP)是因人體的免疫系統誤將血小板辨識為外來物質,其所產生的抗體破壞血小板,影響血小板的生成使得數量低下(正常數量為150,000至400,000/ul),無法凝結紅血球從微血管滲漏出來,而造成皮膚或黏膜的出血症狀。
紫斑症在台灣的盛行率約為1萬分之1,好發於2至6歲的幼童。很多情況都會引起紫斑症,約有80%找不出成因,屬於原發性ITP;另有20%屬於次發性,是由於病人本身的其他疾病造成,如紅斑性狼瘡、伊凡斯症候群、幽門桿菌感染等,此外,血管壁脆弱(老年性紫斑,藥物性紫斑)、感染、過敏也會造成紫斑症,其中以血小板低下最為常見。蘇旻昱醫師表示ITP分為3個時期:
1.新診斷ITP:發作時間小於3個月為新診斷的ITP。
2.持續型ITP:血小板低下狀態維持3個月至1年為持續型ITP。
3.慢性ITP:血小板低下超過1年以上則屬慢性ITP。
兒童個案多半為急性發作的新診斷,約有25%的病童會演變成慢性的ITP。初次診斷時,醫生會根據臨床症狀選擇使用類固醇、免疫球蛋白來治療,或選擇繼續觀察不使用藥物;針對慢性ITP則會依照病人臨床狀況選擇不同的2線治療,例如免疫抑制劑、促血小板生成藥物、脾臟切除術等,以減少長期使用類固醇導致的副作用。患有紫斑症時,應避免劇烈運動及受傷、禁服影響凝血功能的藥物、進行拔牙等侵入性治療時提前告知醫療人員,並定期回診追蹤。
血小板是身體裡面參與凝血過程的先鋒,一旦血小板的數目低下,身體就可能產生自發性出血,或容易出血且不容易止血,症狀是身上有瘀青、紫紅色斑點、牙齦出血不止、流鼻血、月經不止,更嚴重的甚至會導致胃腸道出血、肺出血、血尿、自發性顱內出血(腦出血)而危及生命。蘇旻昱醫師指出,若孩子有有上述症狀,應請兒童血液腫瘤科醫師評估是否有血液方面的疾病,避免延誤治療的風險。
更多NOW健康報導
▸甲狀腺手術最怕血腫壓迫氣管 組織膠減少出血併發症
▸失智症及早介入穩住病況延緩惡化 預防從40歲就要開始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新冠肺炎COVID-19 全民疫起加油!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