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如果你覺得你的左手跟背突然超級痛!請快點就醫!別說我沒有提醒你,再慢就來不及了!

如果你覺得你的左手跟背突然超級痛!請快點就醫!別說我沒有提醒你,再慢就來不及了!

我們大家都難免會生病,但是在病情惡化之前其實都會有好幾種身體訊號,以下是9種身體疾病的徵兆,快來一起看看避免憾事發生吧!

如果你覺得你的左手跟背突然超級痛!請快點就醫!別說我沒有提醒你,再慢就來不及了!
下圖來源/via

 

1. 心臟

如果你覺得你的左手跟背突然超級痛!請快點就醫!別說我沒有提醒你,再慢就來不及了!
 
如果你有心臟方面的疾病,靠近心臟的胸腔區域可能會疼痛,但除此外也可能會有左手及上背部的疼痛。心臟若是出了任何問題都有可能危及生命,所以如果有疑慮還是儘早就醫為上!

  

2. 肺部及橫隔膜

如果你覺得你的左手跟背突然超級痛!請快點就醫!別說我沒有提醒你,再慢就來不及了!
 
肺部及橫隔膜若出問題可能會導致脖子及肩膀疼痛。呼吸不順或從脊椎通往肺部直達橫隔膜的隔神經都有可能造成上述疼痛感發生。呼吸道問題不得輕忽,別忘了看醫生喔!

3. 肝臟及膽囊

如果你覺得你的左手跟背突然超級痛!請快點就醫!別說我沒有提醒你,再慢就來不及了!
 
肝臟跟膽囊出了問題也可能會造成脖子、肩膀以及右方乳頭下的位置疼痛。這種疼痛感跟橫隔膜有點類似。這些區域的疼痛感也可能是因為肌肉酸痛造成,但若發現不尋常之處,還是必須到醫院檢查一下才安心。

 

4. 胃部及胰腺

如果你覺得你的左手跟背突然超級痛!請快點就醫!別說我沒有提醒你,再慢就來不及了!
 
胃部及胰腺問題可能會導致前後背的疼痛。約有50%的急性胰臟炎的病患都曾體驗過背痛,也可能會同時引發腹部筋攣。

5. 小腸

如果你覺得你的左手跟背突然超級痛!請快點就醫!別說我沒有提醒你,再慢就來不及了!
 
小腸出問題的人可能會在肚臍附近感到疼痛感,有可能是有發炎或筋攣的狀況。下次肚子痛去看醫生的時候不妨清楚描述出腹痛的確切位置,這樣也有助於醫生判別病種喔!

  

6. 直腸及盲腸

如果你覺得你的左手跟背突然超級痛!請快點就醫!別說我沒有提醒你,再慢就來不及了!
 
因為直腸或盲腸出問題的疼痛感多發於腹部。若是右下方腹部疼痛,很有可能是盲腸炎,若是腹部中間疼痛,則是盲腸或直腸出了問題。

  

7. 腎臟

如果你覺得你的左手跟背突然超級痛!請快點就醫!別說我沒有提醒你,再慢就來不及了!
 
腎臟出問題會造成身體大範圍的疼痛,包含下背部、腹部、骨盆以及大腿上半部。若是肋骨下方區域疼痛需更加注意。腎臟若是生病會對身體造成極大的影響,如果有不舒服的狀況別忘了看醫生!

 

8. 膀胱

如果你覺得你的左手跟背突然超級痛!請快點就醫!別說我沒有提醒你,再慢就來不及了!
 
膀胱出問題通常會導致骨盆下半部包正面及背面的疼痛,由於膀胱就在下背部,因此若是發炎就會造成腰部疼痛。如果連排尿都出現問題,那就一定要去看醫生囉!

9. 卵巢

如果你覺得你的左手跟背突然超級痛!請快點就醫!別說我沒有提醒你,再慢就來不及了!
 
卵巢出問題同樣會造成腹部的疼痛,卵巢囊腫會造成刺痛感,通常好發於腹部兩側。卵巢癌是會危及生命的大問題,因此只要腹部出現疼痛感都不可輕忽!

看完後別忘了做個自行檢查喔!快分享出去讓大家都知道這個有用的資訊吧!

 

文章轉載來源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單日公布確診數破700例!今(22)日中央流行易情指揮中心發布,新冠確診增加323例個案,本土病例占321例,同時校正回歸400例,新增個案雙北地區最多共有612例,其他縣市也有個案;統計5月疫情爆發,台北市已累計733例、新北市891例、桃園市79例、彰化縣69例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防疫期間,部立南投醫院裝設了用手勢、聲音控制的電梯,在電梯外,想上樓時,伸手往上揮動,即可招喚電梯,民眾走進去電梯時,不用接觸電梯按鈕,直接說「請到3樓」,電梯便會把民眾送到3樓,降低因為接觸按鈕導致交叉感染的風險。縮短民眾入院時間 簡化通關程序南投醫院購入「自助防疫通...

閱讀詳情 »

2021.05.22更新【NOW健康 陳敬哲、陳如頤/整理報導】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因新冠肺炎(COVID-19)死亡者,截至5月11日為止,已經有7人不幸病逝。隨著全球疫情日益嚴峻,指揮中心每日下午2點固定召開記者會,公布最新疫情報告及相關防疫政策。 從1月21日國內出現首例...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疫情升級 服務對象是否隔離?五月份疫情升級,本土疫情擴大,隨指揮中心疫情警戒調整雙北升級至三級,四日內再調整全國升級至三級。新北市職能治療師職業工會表示,指揮中心也針對進入社區感染階段發布各式防疫措施,疫情發展迄今已一年,時至今日,居家及社區同仁反映仍要到服務現場才會知道民...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