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媽媽手等於滑鼠手?復健科醫師告訴你兩者差別

一般民眾常將「媽媽手」與「滑鼠手」混為一談,康禾復健科診所院長蔡定達醫師說明,「媽媽手」與「滑鼠手」都是因過度使用手部而引起發炎症狀,但兩者分屬不同病理。

 滑鼠手即為腕隧道症候群,典型症狀為手部麻木感,還會引起刺痛感、腕關節腫脹,且疼痛常會在夜間時加劇,蔡定達醫師表示,腕隧道症候群是因為長期重複腕部動作,造成手腕處的正中神經受壓迫,引起神經發炎而產生的麻木感或是針刺感,常見於長期使用電腦、滑鼠的族群,因而稱為「滑鼠手」。

 「媽媽手」其實是「橈側狹窄性肌腱滑膜炎」,主要症狀為大拇指外側、近手腕部出現痛感及腫脹,嚴重時大拇指基部可以看見凸起的囊腫,典型症狀為患者難以作出「讚」手勢。媽媽手是因過度使用手腕、大拇指,或是手部施力不當,導致外展拇長肌及伸拇短肌的肌腱與滑膜發炎、腫脹,影響大拇指活動。媽媽手常見於年輕的媽媽常常抱嬰兒而造成此種情形,因此有「媽媽手」之俗名。

 至於如何判別媽媽手還是滑鼠手,蔡定達醫師說明,若是用其他四指包住大拇指並往下壓,伸展肌腱,如果感覺到疼痛,可能就是患有媽媽手;若將手背相對,置於胸前,垂直下壓1分鐘,手指感覺到發麻,則可能為腕隧道症候群。不過此二種方法為初步診斷,若是手部感到酸、痛、麻,還是建議由專業醫師診治會比較準確,才能施予正確的治療方式。

 無論是滑鼠手或媽媽手,並不一定只有電腦工作者或媽媽們才有,任何人只要長

期反覆或過度使用手腕,都有可能罹患。兩種症狀在治療上,可透過口服抗發炎藥物來止痛消腫,加上適當的物理治療,如:包括局部熱療、電療、超音波治療及局部按摩等。多數患者透過持續耐心復健及平時保養,就能逐步解決症狀,少數患者會需要手術進一步治療。蔡定達醫師提醒,若出現不適症狀應交由專業醫師判斷,並配合治療,避免延誤就醫。

 本文分享自網路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夏季陽光超毒辣,一出門就可能會曬傷!曝曬過頭不僅會曬傷,還會加速皮膚老化,甚至提升皮膚癌的風險。女性為了美白相對注意防曬,但男性及兒童也要注意烈日下的活動可能會曬傷。如果防曬不足夠或是皮膚長時間被烈陽曝曬,都很可能會引起肌膚的曬傷、紅腫、脫皮,甚至起水泡等現象。一旦曬傷...

閱讀詳情 »

影音中心/邱雯馨報導老化是每個生命必經的路,是不可避免、不可抗的,不過愛美是人的天性,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老得慢一點,能看起來更年輕一點,抗老化與維持年輕,就成為許多人在意的話題,皮膚科專業醫師莊盈彥提醒,就算經儀器治療改善,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不熬夜、注意飲食才能真正延緩老化,網友則嘆,現在的生活型態...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女星白家綺身材姣好,看不出來她是「四寶媽」,今年3月初才剛生下第4胎女兒「小朵拉」,4個孩子都是哺育母乳,受邀擔任國健署「母乳哺育」大使,她稱讚老公吳東諺不是神隊友,而是「神隊長」,主動分擔家務,體貼用心,讓她更堅定地哺育寶寶。 台灣母乳哺育聯合學會理事長楊文理表示,...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血管硬化與高血壓都是腦中風高風險因子,世界中風組織(WSO)統計,全球死因腦中風排位第2名,每個人的一生中有4分之1機會發生腦中風,專業營養師高敏敏提醒,在血管真正硬化前,可以靠著飲食習慣扭轉血管健康,或減緩持續惡化,使用植物性好油、吃低脂蛋白質來源、攝取水溶性纖維等...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