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媽媽手等於滑鼠手?復健科醫師告訴你兩者差別

一般民眾常將「媽媽手」與「滑鼠手」混為一談,康禾復健科診所院長蔡定達醫師說明,「媽媽手」與「滑鼠手」都是因過度使用手部而引起發炎症狀,但兩者分屬不同病理。

 滑鼠手即為腕隧道症候群,典型症狀為手部麻木感,還會引起刺痛感、腕關節腫脹,且疼痛常會在夜間時加劇,蔡定達醫師表示,腕隧道症候群是因為長期重複腕部動作,造成手腕處的正中神經受壓迫,引起神經發炎而產生的麻木感或是針刺感,常見於長期使用電腦、滑鼠的族群,因而稱為「滑鼠手」。

 「媽媽手」其實是「橈側狹窄性肌腱滑膜炎」,主要症狀為大拇指外側、近手腕部出現痛感及腫脹,嚴重時大拇指基部可以看見凸起的囊腫,典型症狀為患者難以作出「讚」手勢。媽媽手是因過度使用手腕、大拇指,或是手部施力不當,導致外展拇長肌及伸拇短肌的肌腱與滑膜發炎、腫脹,影響大拇指活動。媽媽手常見於年輕的媽媽常常抱嬰兒而造成此種情形,因此有「媽媽手」之俗名。

 至於如何判別媽媽手還是滑鼠手,蔡定達醫師說明,若是用其他四指包住大拇指並往下壓,伸展肌腱,如果感覺到疼痛,可能就是患有媽媽手;若將手背相對,置於胸前,垂直下壓1分鐘,手指感覺到發麻,則可能為腕隧道症候群。不過此二種方法為初步診斷,若是手部感到酸、痛、麻,還是建議由專業醫師診治會比較準確,才能施予正確的治療方式。

 無論是滑鼠手或媽媽手,並不一定只有電腦工作者或媽媽們才有,任何人只要長

期反覆或過度使用手腕,都有可能罹患。兩種症狀在治療上,可透過口服抗發炎藥物來止痛消腫,加上適當的物理治療,如:包括局部熱療、電療、超音波治療及局部按摩等。多數患者透過持續耐心復健及平時保養,就能逐步解決症狀,少數患者會需要手術進一步治療。蔡定達醫師提醒,若出現不適症狀應交由專業醫師判斷,並配合治療,避免延誤就醫。

 本文分享自網路

相關推薦

癌症不等於絕症,但想抗癌成功除了醫療還需強大的心理支持,故為製作千頂假髮助癌友重拾美麗與自信,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年度盛事《百人捐髮》6月30日於台北三創園區再次登場,此次除了愛心企業捐款支持、70位美髮師義務響應,百位捐髮人中更有20位是第2次參加! 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表示,要留髮助人不...

閱讀詳情 »

有時會聽到「清除體內廢物,保持腸內細菌平衡、強化細胞等」神奇的廣告詞,吸引不少消費者好奇,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日前查獲新興社群網站媒體共107件食品、藥物、化妝品的違規廣告,其中Facebook就有83件,現已開罰14件,93件則移送至相關衛生局辦理。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食品藥物管理科技正黃敬堯指出,以前網...

閱讀詳情 »

星座專家薇薇安2016年底乳腺癌病逝,生前對於病情低調,鮮少人知道她的病況,突然離世消息令人震驚,據傳,當時她發現罹癌時已經是乳癌末期,完全沒有開刀機會治療。鐵娘子洪秀柱也曾於2011年檢查出乳癌第1期,顯示乳癌越來越多。 乳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一直高居台灣女性癌症首位,不少人聞之色變,隨著醫學進步,...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