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子宮肌瘤何時該手術 六大關鍵千萬別輕忽

子宮肌瘤何時該手術 六大關鍵千萬別輕忽

子宮肌瘤是子宮最常見的腫瘤,估計35歲以上的婦女,至少五分之一長有或大或小的肌瘤,40歲以上的婦女,五分之二以上的人有子宮肌瘤,其中不少人根本沒有症狀。中醫師周宗翰分享,在門診中評估需不需要開刀或轉診西醫做更進一步的檢查,主要關鍵是看症狀而定,而不是肌瘤的大小。其中最先要幫患者排除的就是是否有子宮惡性體瘤的可能發生。

惡性的機率為千分之二、三之間,這些惡性體癌包括惡性子宮平滑肌肉癌(LMS)、子宮內膜間質肉癌(ESS)、惡性彌勒氏管混合肉癌(MMMT),即使手術切除,加上放療、化療,預後也大多不太好,死亡率常常超過一半以上。不過雖然惡性瘤的機會非常低,但仍會遇到一兩個患者有這樣的狀況,這時開刀絕對是第一個考量。由於子宮體肉瘤生長快速,很早就會藉由淋巴和血液轉移到他處如肺部或遠處轉移,而且經治療後在腹部或骨盆腔內也容易復發,死亡率高,早期發現非常重要。

周宗翰中醫師指出,是否會建議患者轉診進行開刀治療,有幾個判斷要點,呼籲民眾應多注意自身狀況,並固定回診檢查,有異狀時盡速至婦產科就診:

1.在追蹤檢查中日益快速變大。通常子宮肌瘤正常的生長速度為一年一公分,經過中醫的調養後通常就算沒縮小,長大的機會也不高,如果患者一年內肌瘤長大3-5公分以上或是幾個月內從2公分長到4公分,再長到7、8公分,或是經過中醫調理後肌瘤並沒有顯著的減緩增長,就會建議是否要做更精密的檢查以決定是否要開刀。

2. 停經後反而更顯著變大。正常子宮肌瘤停經後會隨著時間,開始萎縮,如果停經後子宮肌瘤還是有變大的情況,就要考慮是不是非良性的腫瘤,子宮惡性肉瘤多發生在接近停經或停經後婦女,故年長婦女長出子宮腫瘤,也要特別注意。

3.有明顯的不適症狀。如月經量太大、月經期太長、貧血、嚴重頻尿等代表肌瘤的位置長的不好;子宮肌瘤如向前壓迫到膀胱,則會頻尿或排尿困難;向後壓迫到直腸,則會便秘或排便疼痛。子宮肌瘤導致子宮收縮不全,長期月經量太多或經期拖太長而產生血崩,會造成貧血、倦怠感,在中醫的治療後並沒有顯著的改善,這時也會建議將開刀列為治療的最終選項。

4. 乳癌的患者曾使用泰莫西芬(tamoxifen):泰莫西芬主要用在預防術後乳癌之復發,它主要為抗雌激素作用,但仍有少部分雌激素作用,因此會增加子宮內膜癌和子宮惡性肉瘤發生率,尤以惡性混合繆勒氏瘤最多,這時建議患者持續於婦產科追蹤。

5. 超音波檢查質地明顯異常。檢查影像看起來形狀怪異(例如有空洞)等,腫瘤中間有退行性變化,如出血、液化、壞死,不過這必須由婦產科醫師評估。

6. 子宮異常子宮出血、慢性骨盆腔疼痛,併有嚴重的痛經、性交疼痛、急性下腹部疼痛等患者,畢竟還是有些人的體質對於中藥與針灸的反應是不佳的,這類型的患者大約占門診的兩成,這其實跟體質有關係,在中醫調理2個月後並沒有顯著改善,也會建議要開刀。


【延伸閱讀】

攻克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 周宗翰中醫師解析助孕之道

卵巢早衰至不孕,小心免疫失調是關鍵 中醫調節免疫助您好孕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140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根據衛福部統計,全台每5人就有1人有掉髮困擾,其中又以25-65歲的男性居多;此外,因遺傳、壓力、飲食習慣,不僅造成掉髮年齡層有下降趨勢,且比例更是逐年攀升。面對日薄西山的禿髮危機,生髮市場成了諸多業者爭相之地;現在更有不肖廠商利用消費者想要有一頭茂密秀髮的夢想,盜用「...

閱讀詳情 »

撰文/林玫妮、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氣溫驟降,過了12月之後,總算漸漸進入寒冬。這時候,舉凡各地薑母鴨、麻油雞等店家,生意更是蒸蒸日上,許多人也喜歡跟著在家裡,自己做出各種湯品進補,讓身體進補,暖和一下。 不過,吃太多補或是持續進補,會不會反而對健康造成的影響,適得其反呢?  ...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隨著年齡增長,各個器官逐漸退化,生理機能跟著下降,身體代謝也走下坡,也容易使許多疾病風險大增,包括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若是飲食生活習慣不良,更是會提早發生代謝問題,不得不慎!該如何預防代謝功能下降呢?飲食生活不良習慣 代謝率下降廖淑敏資深營養師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農曆春節將近,年節團聚少不了圍爐、聚餐。根據國健署統計,去年短短6天年假中,約4成民眾體重平均爆增1.7公斤。由於糖友的體重控制遠比一般人困難,若糖友過年增肥,年後又採取不當的減重方式,導致血糖波動變化大,很容易加速大小血管病變風險。大林慈濟醫院新陳代謝科陳品汎醫師提醒...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