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季節交換! 小心「面癱」發作

季節交換! 小心「面癱」發作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有民眾突然發現自己半邊臉癱掉,眼歪嘴斜,擔心中風了,嚇得趕緊就醫。經醫師評估後排除了中風的可能性,檢查後診斷為秋冬季節交替之際容易好發的「顏面神經麻痺」。

顏面神經麻痺 以春、秋兩季最好發

衛福部南投醫院賴卉蓮醫師說明,「顏面神經麻痺」分為中樞型及周邊型2種類型。中樞型顏面神經麻痺常見於腦中風、腦腫瘤或是頭部外傷等腦部傷患引起,症狀為單側歪嘴而眉眼不受影響,伴隨單側肢體麻木無力的情形。而周邊型顏面神經麻痺的發病原因尚不明,推測可能為病毒感染、自體免疫失調或生活壓力等原因引起,症狀為單側面癱、歪嘴、眼睛無法閉合、無法皺眉等症狀。

據統計每年在台灣平均每十萬人當中,就有15至40個病例,從小孩到老人都可能發生,沒有性別與年齡的差別,而且有復發機會;以每年季節變化時期最多,尤其春、秋二季節,是顏面神經麻痺好發的時間。

臉部按摩、臉部肌肉運動 促血液循環

賴卉蓮醫師表示,顏面神經麻痺在中醫屬於「面癱、口眼喎斜、吊線風、歪嘴風」等範疇,又名面癱。指一側面部肌肉麻木、口眼歪斜、而無半身不遂,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多由正氣不足,脈絡空虛,風寒、風熱之邪乘虛侵襲面部經絡,以致經氣阻滯,經筋失調,筋肌縱緩不收而發病,部分患者癒後可能復發。

臨床上可以中藥調理或針灸治療。臨床常用穴位如風池、陽白、攢竹、四白、迎香、地倉、頰車、顴顟、下關、翳風、合谷、足三里等穴。除了尋求醫師協助,平時在家也要做好自我照護,保持正常作息,勿熬夜。

賴卉蓮醫師表示病人可自行作臉部按摩及臉部肌肉運動(做鬼臉、吹口哨等),刺激局部血液循環,維持肌肉張力。進食後馬上刷牙、漱口,清除口腔內食物殘渣,維持口腔清潔。另外顏面神經麻痺會造成眼睛閉不起來的情形,容易導致眼睛乾澀的情形,必要時可使用人工淚液,睡覺時可以用眼罩保護,改善症狀。(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029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八十七歲的葉奶奶九年前確診慢性腎臟病第四期,年事已高且患有乳癌及膽結石等多重共病症,對於透析猶豫不決,爾後子女陪同轉診至台北慈濟醫院,經醫師建議以降低尿毒素為治療對策,使用臺灣腎臟醫學會臨床診療指引中推薦之醫藥級「奈米科技碳素粒子」吸附尿毒素。後續家屬特別來函感謝醫師治...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打高爾夫經常需要長時間待在戶外,球友要特別注意眼睛的保護,尤其是紫外線可能帶來的傷害。快來看看日本東京澄眼科診所的藤井澄醫師,解說紫外線可能對眼睛造成的傷害,以及該實施的防護對策。眼睛健康的大敵 其實就是「紫外線」藤井澄醫師解釋,為防止來自太陽的紫外線,許多人會在肌膚上塗抹...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嬰兒猝死」近年來高居嬰幼兒十大死因之一,如何防範因應成為家長關心議題,基因檢測可能幫得上忙。最新一份荷蘭研究發現,導致嬰兒猝死的先天性心律不整可能與基因突變有關,由於嬰兒時期先天代謝異常疾病的症狀普遍不明顯,新生兒可透過基因檢測提早因應。利用次世代定序(NGS)技術,...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乾眼症是眼科門診常見的眼疾之一,近年更因為3C產品的廣泛使用,使得乾眼症患者人數增加且年齡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一般而言,年齡越大,淚腺及瞼板腺功能降低,乾眼症比例隨之升高;另外乾眼症也有年輕化的現象,多數近視族習慣長時間配戴隱形眼鏡,增加了眼睛表面的磨擦,使得淚水消耗...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