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孩子常盯手機、電腦社交能力差? 最新研究結果令人驚訝

▲(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現代的孩子普遍使用網路、科技產品的時間長,家長除了擔心久坐、運動量減少、影響視力等,也常擔心孩子會不會因為人際互動減少,社交能力會變差?
最新研究結果卻令人驚訝,董氏基金會今(17)日引用國外研究指出,儘管花許多時間在智慧型手機及社群媒體上,但孩子的社交能力與上一代其實差異不大。

這份2020年1月發表於《美國社會學期刊》的研究,由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學者進行,研究比較1998年(臉書成立前6年)及2010年(第一台IPAD首次亮相)上幼稚園的兒童共3萬2550名,進行世代研究,從幼稚園開始到5年級間,老師對受試者進行6次評估,父母則於幼稚園的開始和結束及1年級結束時進行評估。

研究結果發現,兩組受試者在人際交往技巧上的評分相似,在自我控制上也得到類似的評分,在老師的評估中2010年的兒童分數是略高於1988年者;但如每天多次造訪線上遊戲或社群網站者,其社交技巧略低。

董氏基金會心理衞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上述研究結果發現「使用螢幕的時間長短對孩子的社交能力影響不大」的確令人感到驚訝,尤其,上一代的人總對新一代感到擔憂;她說,這種擔心通常涉及對新科技的道德恐慌,也就是當科技變革開始破壞傳統的關係,特別是親子之間,除了對不知、不熟悉的介面會有不安及恐懼,也因為科技讓孩子享有更多的自主權,及資訊不可控。

不過,葉雅馨提醒,這個研究結果即便對社交影響不大,但長時間盯著螢幕仍有其他負面影響,像長期運用影像刺激,對文字的想像會變弱,注意力的集中也容易變差;長時間用眼、坐姿等,還是必須一定時間後就得休息或讓肢體活動。

葉雅馨呼籲家長,應以身作則,大人也不要隨時都在滑手機,或帶孩子外出和朋友吃飯時,為了安撫孩子就塞給手機、平板等,同時,家長在想法上也應該要學習及關心,擁有良好的社交關係不只是一般見面式的互動,進行面對面的線上溝通,透過電子郵件、臉書和推特的交流,甚至一起打電動遊戲的社群,都是社交關係建立的界面。

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董旭英則指出,幼稚園孩童接觸科技產品機會較少,時間也短,有這樣的研究結果是可理解的,通常在國小中年級後,特別在國高中影響會較明顯。且使用網路或科技產品與他人互動上,長期以貼圖表示,追求迅速或簡約的反應,缺少深層的對話,容易引起對訊息內容誤解,敏感度降低。

照片來源: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當心!台灣研發全球首份成癮量表 逾2成國小學童驚成「手遊課長」

只要「一滴血、一滴口水」! 出生7日內能精準篩檢聽損兒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疫情指揮中心今(1)日宣布新增262例本土COVID-19確定病例,另有校正回歸本土個案65例,總計327例,其中台北市87例。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目前疫情稍有趨緩,但仍不能鬆懈,稍後台北市長柯文哲將於15時30分召開北市疫情記者會,說明目前的疫情發展與台北最新防疫政策。更多最新消息,請持續鎖定《民視...

閱讀詳情 »

影音中心/吳靜宜報導一向為防疫資優生的台灣,卻在今年母親節後疫情大爆發,持續飆升的本土疫情,讓幾乎全台灣的縣市都出現確診者。一位媽媽在得知確診時,一度難以接受,讓她不禁問「到底是去了那裡染疫」?在檢疫所中懸著一顆心,害怕先生、小孩被傳染,滿滿的無力感,讓堅強的媽媽崩潰落淚。粉專「486先生」日前也分...

閱讀詳情 »

COVID-19疫情蔓延全球近一年半,陸續有國家發現並種的病毒株,而目前通常是將發現該病毒株的國家為命名,引發部分國家認為自己被汙名。世界衛生組織WHO於日內瓦當地時間31日宣布新的新冠病毒株命名系統,要改以希臘字母來稱呼,英國變種病毒將改為「Alpha」。新冠病毒席捲世界,也在各國發現變異的病毒株...

閱讀詳情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日指出,近日有網友在通訊軟體LINE散布「臺中市太原路復健醫院被徵收為方艙醫院」,臺中市政府衛生局已澄清為不實訊息,請民眾勿再轉傳與散布,以免觸法遭罰。指揮中心表示,台中市政府已對外澄清,此復健醫院近期進行搬遷作業,是為了提升醫療品質,正以BOT方式規劃市立綜合醫院,並非...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