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孩子有過動症不必慌張 藥物治療配合生活輔導能改善

孩子有過動症不必慌張 藥物治療配合生活輔導能改善

【NOW健康 陳盈臻/新竹報導】小光升上小學3年級後,新的班級導師經常向爸媽反應小光在課堂上時常動來動去、無法專心,甚至跟同學在課堂上說話或玩了起來,隨著學期接近尾聲,小光似乎越來越難跟上學習進度,回家功課也越寫越晚。導師向爸爸、媽媽表示,小光可能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建議家長陪同就醫。經過醫院完整的評估後,醫生向家屬和小光詳細說明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小光也自述有時明明就想聽老師上課,卻還是忍不住分心。聽取了醫師建議,並配合醫師開立的藥物進行治療。經過一段時日,小光發現自己可以更專心,對學習更有興趣,爸媽和老師也不再為此而關係緊張了。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精神醫學部王彥欽醫師說明,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以下簡稱ADHD)是指大腦中包含前額葉在內等掌管注意力、控制與計畫的腦區發展異常的疾病,目前沒有文獻資料顯示家長的教養方式會導致ADHD,但家庭與學校的介入可能影響日後症狀的嚴重程度及其他情緒、行為問題。這些孩子因為專注力與衝動控制能力不佳,所以在學校課業、完成日常生活程序、組織與規劃事情等方面時常受到挫折。這樣的挫折連帶影響孩子的自信與人際關係,若是大人誤以為孩子是不用心、明明做得到只是不願意做,而因此對孩子多指責,反而不利孩子的發展。


王彥欽說明,現今醫療資訊普及,一般社會大眾對ADHD有較多認知,但也有許多人憂心ADHD是否被過度診斷,反而讓孩子被貼上負面標籤。事實上,要正確診斷ADHD,必須經過完整的臨床評估,搜集不同情境下的資料,必要時配合智力測驗、注意力測驗等項目才能確定。除了專業診斷外,同樣重要的是要釐清這些注意力不足或過動、衝動的症狀造成哪些困擾?了解孩子、老師與家長對這些困擾的認知,才能針對孩子的困難給予適當的協助。


王彥欽醫師進一步說明,ADHD的治療必須考量孩子的需求,有時孩子過動跟衝動的症狀,會隨著年紀增長而較能自己控制。家長與老師不必將ADHD過度解讀,在瞭解孩子的需求後,可針對生活規劃、溝通與管教方式開始著手,透過正向引導與有秩序地安排,增強孩子的正面行為,並減少可能讓孩子分心或難以控制衝動的環境干擾因子。


若ADHD的症狀仍顯著影響孩子的學習、人際關係、甚至情緒狀態,藥物是目前研究中最能有效改善的治療方式。許多家長因為擔心藥物治療的副作用,而拖延孩子接受藥物治療的時機,其實許多研究都顯示副作用大多短暫而輕微,或者可透過轉換藥物劑型改善,在醫師審慎評估下使用藥物,反而可減少長期的情緒困擾或其他不良影響。另一方面,有時家長或老師把用藥當成對孩子問題行為的懲罰,也可能造成孩子對藥物的反感。比較正向的態度應該是讓藥物成為1項工具,協助孩子克服專注力的困難,讓孩子完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王彥欽提醒,孩子在各種情境中可能展現出不同的樣子,無論有沒有ADHD,家長與老師其實都是孩子生命中的重要角色,也都能提供孩子正面的影響,若能積極溝通、尋求共識,才能在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不同面向給予積極協助與鼓勵,對於ADHD的完整治療,絕對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更多NOW健康報導
▸葉黃素別亂吃! 眼科醫師:慎選品牌、吃對時間很重要
▸失智症及早介入穩住病況延緩惡化 預防從40歲就要開始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新冠肺炎COVID-19 全民疫起加油!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阿明(化名)是貨車司機,每次上廁所後出血的狀況反反覆覆已長達15年,使用藥物治療也不見好轉,讓他十分困擾,最近終於在不堪其擾下接受新式微創痔瘡環切手術,沒想到術後傷口沒有傳說中那麼痛,當日也可以下床、恢復日常活動,讓他直呼太晚決定動手術,白困擾了好多年。羅東博愛醫院大腸直腸...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過年春節將到來,圍爐團聚少不了大魚大肉、各種好料,今年春節長達9天,這樣吃下去熱量一定爆表,怎麼吃才可以享受美食又不變胖?別擔心!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青診所李珮誼營養師分享圍爐攻略,掌握以下重點,無論男女老少或是消化不佳、慢性病者,都能在農曆春節期間吃得營養均衡無負擔。...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新北報導】農曆新年是重要的節慶,親友間的團聚在疫情之下更顯得寶貴,圍爐不僅圍起大家的情感,也能在辛勞1年後好好犒賞自己美味的年菜佳餚,但要小心千萬別把過多熱量一起吃下肚,讓虎年成了發福年。 亞東醫院營養科陳煌其營養師提醒,過年期間飲食的選擇是相當重要的,避免攝取過多的熱量造成肥...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電視劇《三十而已》裡面的女主人翁顧佳,在形容自己為人母的感觸時說道:「我出月子的第一天,突然感覺到顧佳已經死了,活下來的是許子言(顧佳的兒子)的媽媽。」在成為人母人父的那一瞬間,我們從此不再是一個人,必須承擔另一個新的生命!但即使我們付出了所有的心力,要成為「夠好」的父母卻...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