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孩子總是人來瘋 不見得是過動症

孩子總是人來瘋 不見得是過動症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許多小朋友精力旺盛,遇到人多場合更是放飛自我,一發不可收拾,很難將情緒平復下來,讓家長擔憂:究竟只是因為小孩年紀還小、活力充沛,還是真的可能有過動傾向?職能治療師吳孟柔表示,其實這種「人來瘋」的狀態,不見得就是「過動症」,可以從幾個參考指標初步判斷,再尋求專業醫療的評估。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主要型態有三種

俗稱的過動症,全名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為一種常見的神經發展疾病。ADHD孩子的腦部結構和一般發展的孩子不同,這些異常的腦部功能會導致孩子出現易分心、衝動、活動量大、坐不住及組織計畫能力不佳等問題,並可根據孩子出現的症狀區分為不專注型、過動及衝動型、混合型三種型態。

在家中、學校 超過四症狀可就醫評估

該如何判斷孩子確診ADHD而應該就醫?吳孟柔建議,若孩子在家中、學校,出現超過四項下列症狀,即可找醫師、治療師進一步評估:

(1)   經常無法仔細注意細節

(2)   遊戲時難以維持持續性注意力

(3)   經常容易受外界刺激而分心

(4)   直接對話時,常好像沒在聽

(5)   經常在組織的工作上有困難(如時間管理、擺放物品)

(6)   經常手腳不停地動或敲,或是在座位上蠕動

(7)   經常插嘴或難以等待

(8)   經常處在活躍的狀態(難在餐廳中、教室中安坐)

ADHD療程有專業評估 家長也扮演重要角色

除了常見的注意力、衝動控制、動作計畫、行為問題、人際互動等,部分ADHD孩子會有感覺統合、視知覺、精細動作及視動整合(如書寫)等問題。職能治療師會根據每位孩子不同的狀況,設計合適的個別化治療內容,也會在治療後與家長充分討論在家中該如何練習。

「對我而言,將這個重要任務接棒給家長,也是治療中很重要的一部份。」吳孟柔強調,家長調整教養方式,對於ADHD孩子來說是非常必要的。她提供以下四種方式供家長參考:

(1)   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

透過制定規則、堅持原則、適當的獎勵及處罰,可讓孩子漸漸發展出適切的行為表現。

(2)   作息調整

觀察孩子的狀態,讓孩子在注意力相對好的時候寫作業,相對恍神時則可以做一些不用思考的事情,如洗澡、運動、吃東西等,減少孩子的挫折感及親子間的衝突。

(3)   寫下要做的事情

ADHD的孩子較難以自律,時間管理更是難上加難。透過建立每日行程表,能夠幫助孩子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務。

(4)   減少環境干擾

書桌不擺放雜物以減少孩子分心,收納櫃清楚標示出內容物為何以便孩子收納;孩子進行靜態活動如拼圖、寫字時,提供孩子一個不易受干擾的空間。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才能少走冤枉路

不論是家長本身有疑慮、或是孩子已被幼兒園老師反映可能有ADHD,吳孟柔職能治療師都建議家長,盡早帶孩子就醫評估。在幼兒園時期協助孩子調整到適合學習的狀態,未來才能更容易銜接到小學生活;醫師和治療師也能幫助家長在育兒過程中少走冤枉路,找到和孩子相處的方式。

職能治療師 吳孟柔   孩子總是人來瘋 不見得是過動症

● 學經歷:
– 義守大學 職能治療學系學士
● 專業認證:
– 高考職能治療師

● 專長:
– 社交互動訓練

– 感覺統合評估及治療
– 精細動作發展訓練
– 粗大動作與姿勢控制發展訓練
– 視知覺評估及訓練
– 手寫活動設計及訓練

【延伸閱讀】

正確了解過動症 幫助孩子穩定成長

快善用!7歲以下兒童有7次免費健檢 及早發現及早療育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127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張郁梵報導)根據衛福部統計,糖尿病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五位,平均每10位20歲以上成年人就有1人罹患。部分患者得需要注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然而,傳統胰島素在注射後,容易因血糖變化,造成患者體重上升,讓不少糖友因此望而卻步。所幸目前臨床上已可透過腸道賀爾蒙 GLP-1 注射取代胰島素,患者...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郭庚儒報導)心臟疾病連續6年高居我國十大死因第二位;根據研究指出,每天只要攝取4、5公克的反式脂肪,血液中膽固醇就會升高,並增加23%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國民健康署建議民眾,在家中烹調時應使用含不飽和脂肪含量較高的植物油,並以低溫烹調方式,如涼拌、低溫油水炒,減少自由基及致癌物質生成...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張郁梵報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罹患失智症的人數已達到3500萬人,其中年紀是導致失智最主要的危險因子;在65歲以後,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每五年會增加一倍,到了85歲更會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罹患失智症。而失智症患者到了晚期會喪失所有基本功能,對家屬來說是很大的經濟與精神負擔。醫師...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張郁梵報導)看到有人癲癇發作的時候該怎麼辦?根據國健署統計,在台灣每1千人中就有1位癲癇患者,因此,我們生活周遭常會碰到癲癇病友發作;然而,多數民眾卻普遍存在錯誤迷思,台灣超越巔峰關懷癲癇聯盟理事長曾幼玲因而想出「1保、2開、3勿、側躺、觀摩」發作處理口訣,告訴大家該如何處理發作中的患...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