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孩子鼻塞睡不著,該怎麼辦?耳鼻喉科醫師指導:4方法搞定!

孩子鼻塞睡不著,該怎麼辦?

10歲的小明,眼晴周圍常常有黑眼圈,上課時一直打哈欠、注意力沒辦法集中,成績一直往下掉,讓老師很擔心。某天在上課時,小明竟然睡著了,讓老師不解,到底為什麼每天會睡不飽?詢問小明媽媽後才知道,原來小明每晚都在鼻塞,讓他左翻右滾都睡不好,而媽媽又考量孩子年齡太小,希望不要一直依賴藥物,  

所以讓孩子和大人每個晚上都過得好折騰呀! 後來經過耳鼻喉科醫師的指導,在不用藥物的前提下,改善小明夜晚鼻塞的情形。

孩子鼻塞睡不著,該怎麼辦?耳鼻喉科醫師指導:4方法搞定!

(圖片來源:資料圖庫)

 

方法一:吸鼻涕 (電動吸鼻機、腳踏式吸鼻機、吸鼻球)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幫孩子們「吸鼻涕」。爸媽們是否有發現,每次帶孩子去耳鼻喉科看診時,醫師用機器幫他們吸完鼻涕完後,孩子當天晚上都會比較好睡一點?但看到許多家長直接用「嘴」幫孩子把鼻涕吸出來,不僅不衛生,也容易造成感染。正確的方式應該是透過「物理學」的方式,把鼻腔內的分泌物移除,來緩解鼻塞。

其實爸媽們也能在家裡幫孩子吸鼻涕的,但市面上有很多吸鼻機,種類五花八門,例如,蛋蛋機、大象機、腳踏式吸鼻機…等等。基於法規,市售的吸鼻機的吸力不可能像診所的「耳鼻喉科治療台」的吸力那麼強,因為是非醫療人員操作,吸力這麼強的機器,容易造成使用不當而嚴重流血,建議最好買大品牌且有被政府認證的醫療器材。

何時吸鼻涕效果最好? 建議在「睡前」跟「洗澡後」。睡覺前吸吸鼻涕絕對有助於睡眠。而洗澡之後,因為鼻腔吸收了很多蒸氣,比較潮濕不黏稠,這時候吸鼻涕的效果最好、最有效。

 

如果小孩很排斥,該怎麼順利吸鼻涕呢?可以兩人一組,一個抓一個吸,通常會比較易於進行。如果只有媽媽一個人又該如何執行呢?可以用幫小朋友刷牙的方式(小孩躺著,頭部在媽媽的胯下,媽媽的兩隻大腿駕住小孩的肩膀及上臂固定),這時候就可以單兵操作,單人執行吸鼻的艱難任務。

特別要提醒家長的是,小朋友在感冒階段時,鼻腔黏膜會腫脹脆弱,有時候吸鼻涕時,難免會發生鼻腔黏膜的小破損,而有輕微流鼻血的現象發生。這時千萬不要太過緊張,即便是耳鼻喉科醫師,有時候幫民眾吸鼻涕時,也會偶爾有輕微鼻出血的狀況發生。這時只要適度局部加壓鼻子,就可以止血。止血之後,建議3~7天先暫時停止吸鼻涕,讓鼻腔黏膜好好修復完整。

 

方法二: 鼻腔沖洗或鼻潤濕

鼻腔沖洗是透過「乾淨的無碘生理食鹽水」,將鼻腔及鼻竇的分泌物沖刷出來,如此可以降低因為黏稠鼻涕卡住鼻腔而引起的鼻塞,晚上就可以睡得比較好。

孩子鼻塞睡不著,該怎麼辦?耳鼻喉科醫師指導:4方法搞定!

 

一天當中何時洗鼻子比較適合?

建議一回到家就可以洗一次,把一整天在外面吸到的髒污空氣,及卡在鼻腔中的髒污分子及鼻涕沖洗乾淨。

 

大約幾歲左右的小朋友比較可以接受洗鼻呢?

一般來說,大約 6、7 歲的小朋友就比較可以接受鼻腔沖洗,也較能配合洗鼻的過程。

 

如果小於6 、7 歲,或不能配合洗鼻的小孩,是否有其他方法呢?

有的。市面上也有一些嬰幼兒適用的鼻腔潤濕產品,例如「舒喜滿」就是一個市面上很常見的鼻腔潤濕清潔工具,很多醫學中心的小兒科都有推薦使用與此類似的產品。嬰幼兒建議買溫和型的,噴灑的速度跟強度比較溫和,鼻腔黏膜較不易受損。

有部分學者認為,用吸蒸氣的方式,如放一盆熱水在鼻子前面,來吸取霧氣。但請注意安全,避免打翻而燙傷。一方面可以潤濕黏稠的鼻涕,同時也可以緩解鼻塞,透過霧氣蒸氣來稀釋鼻腔中的黏稠鼻涕。最重要的,還是要透過擤鼻涕或吸鼻涕的方式來把它移除。

 

方法三: 枕頭墊高

躺平時,鼻腔黏膜容易充血而腫脹,所以也比較會有鼻塞的情況,這時可以透過枕頭墊高的方式,可以減少鼻腔黏膜腫脹的情況而改善鼻塞。

  

方法四: 穴道按壓法

最常見的穴道按壓有「迎香穴」、「鼻通穴」、「印堂穴」等等。以西醫的角度來看這些穴位的按摩,確實是

可以促進鼻腔附近的血液循環,而達到緩解鼻腔腫脹、鼻塞的問題。至少按壓穴道本身是不會有任何副作用的。

 

孩子鼻塞睡不著,該怎麼辦?耳鼻喉科醫師指導:4方法搞定!

【橙實文化】授權轉載原文出處【顧好耳鼻喉,不怕恐怖病毒找上你:40個你可能忽略卻容易引起重大疾病的耳鼻喉科問題

 

【本文由橙實文化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有「21 世紀三大疾病之一」稱號的癌症,到目前為止還不是一項能被人類完全控制的疾病,雖然對腫瘤細胞的基因研究與標靶藥物一項一項研發出來,但癌症會復發以及對這些療法產生抗性,一直都是醫界傷透腦筋的事。不過一項刊登在「科學」雜誌的研究顯示,以雞尾酒療法針對不同癌症病患調製專屬的治療藥物組合,或許是一條...

閱讀詳情 »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MIT) 的工程師已嘗試成功利用「基因錄音機」技術,將大腸桿菌的基因組轉變為可以儲存長期記憶的媒介。透過覆寫 DNA 遺傳訊息的方式,這些特定的訊息將可透過細菌本身不斷繁殖的過程傳承下去,在醫學、環境科學與生物電腦等領域都有許多發展極具前景。 DNA 其實很像卡式錄音帶 MIT...

閱讀詳情 »

美國的軍隊是世界上少有一直都有真實戰爭經驗且參戰人數也不少的部隊,但相對地,受到外傷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 摧殘的退伍美國大兵數量多,也成為美國社會一大問題。面對身心受創的美國大兵,學者研究利用電腦程式判讀一個人是否有高度自殺傾向,結果有一半以上的案例被成功判讀出來,為防治自殺計劃邁出良...

閱讀詳情 »

OK 繃是我們處理小型外傷的常用選項,但是它往往只有有限的消毒能力與覆蓋傷口避免弄髒的功效。不過奈米科技可以賦予它新的生命:把傷口裡的細菌統統「黏」走。 再生醫學的領域,科學家經常用奈米等級的微細框架,做為生物細胞組織生長可以依附的地方,不過澳洲斯威本科技大學 (Swinburne Univers...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