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學學老祖先的智慧~~魚菜共生

魚菜共生,聽起來似乎是一種新的生態農耕方式,但這個詞其實是在1970年代就有了,且早從西元前1400年老祖先就這麼種了。就讓我們學學先人的智慧,種出對人、對生態都好的安心食材吧!
學學老祖先的智慧~~魚菜共生
魚菜共生(aquaponics)這個詞是在1970年代所創造出來的,但是這樣的系統操作方式其實並非新觀念,在人類歷史上早從西元前1400年就有跡可尋了⋯⋯

《阿茲提克・浮筏植栽》
3000年前,位於南美洲(現今墨西哥地區)的阿茲提克印地安人發現水中有豐富的養分,因此發展出人工浮島的耕作法,被視為當代魚菜共生系統的雛型。浮筏耕作法是一種連結運河及人造固定小島的系統,農民撐船在小島間穿梭,在小島上進行蔬果種植,而蔬果的養分則來自流經附近城市的運河和泥巴。
學學老祖先的智慧~~魚菜共生
《唐朝・稻魚共生》
2005年聯合國將浙江青田地區獨特的「稻魚共生系統」訂定為世界農業遺產。稻魚共生在中國已有數千年歷史,相傳起源於早期農民引溪水灌溉農田,魚苗自然地在田中孵化,久而久之形成了共生系統,並維持至今。

這些田裡的魚除了會吃農民投擲的飼料,也會吃昆蟲、雜草,這使得農民得以不費工夫地完成除草、除蟲的工作,且魚在覓食的過程中會翻鬆土壤,牠們的糞便亦會形成天然肥料,更能使農民在穀物生產之外,增加額外的效益。

如果你現在到浙江省青田縣的餐館吃飯,告訴服務生要吃「田魚」,那麼你就是內行的老饕!因為田魚是放生在水稻田裡利用魚菜共生原理自然長大的鯉魚,肉質鮮美無土味。
學學老祖先的智慧~~魚菜共生
《明末清初・桑基魚塘》
桑基魚塘是明清時中國華南地區的水鄉人民在土地利用方面的創造,他們將低窪地挖深變成水塘,再將挖出的泥堆放在水塘四周,成為地基,基、塘的比例為六比四,基上種桑、塘中養魚、桑葉用來餵蠶,蠶的排泄物(蠶砂)用以飼魚,而魚塘中的塘泥再取上來作為桑樹的肥料。通過這樣的循環,能產出四種經濟作物:魚、桑椹、蠶絲、蠶砂(中藥材),不論在生態上或經濟上皆取得了極高效益。因此被視為是中國建立生態農業的開端。
學學老祖先的智慧~~魚菜共生
《閱讀推薦》
桌面、牆面、陽台、客廳、辦公室、地下室都適合,新型態的懶人農法瞬間縮短從產地到餐桌的距離,吃新鮮只有一步之遙!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台灣好食材Fooding》】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8)日宣布,同步延長全國疫情警戒第三級至7月26日止,並自7月13日起適度鬆綁部分措施,定調接下來為期2周防疫為「三級延長、適度鬆綁」,陳時中也公開向全民喊話「拚看看,7月26日能夠降級」。 陳時中強調,這一次的鬆綁裡面一定會有一些...

閱讀詳情 »

自台灣疫情爆發以來,不少民眾生活受到衝擊。近日在臉書社團「信義區三兩事」出現一則暖心故事,社團設立「待用餐」慈善行動,由善心人士提前支付餐點、飲品的費用,讓有需要的人可前往領取享用。日前翁姓民眾透露,自己也買了餐點提供,有位單親媽媽載2幼子冒雨騎車到信義區,只為取2個便當,讓翁姓民眾為之動容,表示自...

閱讀詳情 »

國內本土確診數已連續11天控制在二位數,對於7月12日是否微解封,引起外界高度關注。今(8)日上午行政院召開院會,由衛福部長陳時中報告疫情現況,預計將在會中提出相關行業疫情應變指引,經行政院長蘇貞昌拍板後,由指揮中心於下午2時記者會中宣布明確指引。據了解,戶外風景區、公園擬開放使用,至於餐飲業是否開...

閱讀詳情 »

環南市場7月6日復業,今(8)日進行二次大規模篩檢,含攤商及員工造冊人數3,300人,希望能夠確實清零,7月10日起攤商也要持陰性證明才可以入場。現場執行採檢的亞東醫院麻醉部主任林子玉表示,今日共出動55位醫護,第一批100位檢體報告於8時20分出爐,均為陰性。林子玉說明,今日採檢出動55位醫護,分...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