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宅家防疫不動族小心「血塊塞住血管」! 6大族群當心了

宅家防疫不動族小心「血塊塞住血管」! 6大族群當心了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全球突破1000萬大關,台灣疫情雖然趨緩,然而許多民眾還是選擇待在家減少外出活動,不過醫師提醒,長時間久坐臥或久站,可能增加靜脈血栓栓塞症的風險,嚴重下肢靜脈血栓還可能導致截肢等致命風險。 

血栓累積恐「塞住血管」 導致肺栓塞、永久性血管栓塞

林口長庚醫院血管外科柯博仁醫師解釋,血栓是一種凝結血塊,若血液中形成血栓,長久下來,會因不良行為減緩血栓分解速度,而累積在血管壁,造成血管內血液堵塞。 

柯博仁醫師進一步表示,靜脈曲張就是淺層靜脈血栓栓塞的一種,而另一種深層靜脈血栓,典型症狀為單側下肢腫脹,長期久站、久坐、中老年人、孕婦、血管受過傷、腫瘤患者等六大好發族群要特別注意。 

如果下肢異常明顯腫脹,出現胸悶、心跳加速、呼吸困難等合併症狀要小心,一旦血栓由靜脈流到各器官,極有可能誘發肺栓塞、永久性血管栓塞,危及性命。 

醫:患者病識感弱 3種手術治療方式報你知

臺大醫院心臟內科李任光醫師表示,多數民眾對靜脈栓塞的病識感薄弱,常有急性下肢靜脈血栓患者到院時,已嚴重腫脹、發紫疼痛,甚至因腫脹壓力過大導致動脈受阻、肌肉壞死。 

李任光醫師指出,民眾如果對自己的靜脈曲張有疑慮,可以到院做血管超音波或靜脈血流檢查,症狀輕微者能以抗凝血藥物搭配彈性襪治療。症狀嚴重的患者,除了常規療程外,還能透過更積極手術方式治療。 

栓塞治療方式有三種。傳統導管溶栓術以導管進行藥物溶栓,需要較長時間治療,也有較多出血併發症。另外還有超音波震盪導管溶栓術,局部麻醉後,用超音波能量搭配溶栓藥物震碎血栓,住院天數較長。此外,PMT血栓清除導管,透過機械性導管抽吸血栓,可以減少住院時間,也降低併發症的發生。 

防疫也要防血栓! 熟記這5點

防疫期間呆在家,醫師提醒5大要點,適時走動、多喝水降低血液黏稠度、穿著寬鬆舒適衣服避免衣服太緊影響血液循環、可多穿醫療等級的彈性襪,減少靜脈曲張、平時多運動,控制體重減少下半身負擔,有狀況迅速尋求醫療協助,多與醫師溝通,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延伸閱讀】吸菸是肺阻塞首因! 想要呼吸順暢從「這件事」開始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668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葉立斌/新北報導】高齡74歲的「阿琴嬤」,平時身體健康硬朗,但最近時常感到肩頸痠痛,因此常去按摩針炙。某天早晨起床時忽然右腳無力、嚴重步態不穩無法行走,於是趕緊打電話叫救護車,緊急到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就醫。阿琴嬤到院時已嚴重到解小便困難,必須放置導尿管。急診醫師緊急安排頸椎磁振造影,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30歲的佳佳(化名)在咖啡店上班,負責沖泡咖啡跟製作餐點,一年前突然感覺到關節腫痛,並且逐漸進展成晨間僵硬,加上發作頻率愈來愈頻繁,吃止痛藥都沒有明顯改善,最後到大醫院檢查,問診發現症狀已經明顯超過六週以上,檢查看到雙側近端指關節及掌指關節多處腫脹,抽血發現發炎指數...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一名78歲男性於其他科別看診後發現有貧血問題,遂轉診至血液腫瘤科,檢測後初步評估為地中海型貧血,並在定期回診追蹤過程中發現有血紅素值下降的異常狀況,進一步檢測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謝燿宇指出,多發性...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於2019年獲得金馬獎終身成就獎、《獨臂刀王》一代武俠巨星王羽於4月5日早晨病逝於台北振興醫院,享壽80歲,他晚年2度中風,經歷開顱手術,長期臥床養病。研究發現,中風患者2度中風的機率非常高,務必戒菸、戒酒,規律生活及用藥。 王羽於2011年大陸輕微腦中風住院,身體左...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