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宅家防疫不動族小心「血塊塞住血管」! 6大族群當心了

宅家防疫不動族小心「血塊塞住血管」! 6大族群當心了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全球突破1000萬大關,台灣疫情雖然趨緩,然而許多民眾還是選擇待在家減少外出活動,不過醫師提醒,長時間久坐臥或久站,可能增加靜脈血栓栓塞症的風險,嚴重下肢靜脈血栓還可能導致截肢等致命風險。 

血栓累積恐「塞住血管」 導致肺栓塞、永久性血管栓塞

林口長庚醫院血管外科柯博仁醫師解釋,血栓是一種凝結血塊,若血液中形成血栓,長久下來,會因不良行為減緩血栓分解速度,而累積在血管壁,造成血管內血液堵塞。 

柯博仁醫師進一步表示,靜脈曲張就是淺層靜脈血栓栓塞的一種,而另一種深層靜脈血栓,典型症狀為單側下肢腫脹,長期久站、久坐、中老年人、孕婦、血管受過傷、腫瘤患者等六大好發族群要特別注意。 

如果下肢異常明顯腫脹,出現胸悶、心跳加速、呼吸困難等合併症狀要小心,一旦血栓由靜脈流到各器官,極有可能誘發肺栓塞、永久性血管栓塞,危及性命。 

醫:患者病識感弱 3種手術治療方式報你知

臺大醫院心臟內科李任光醫師表示,多數民眾對靜脈栓塞的病識感薄弱,常有急性下肢靜脈血栓患者到院時,已嚴重腫脹、發紫疼痛,甚至因腫脹壓力過大導致動脈受阻、肌肉壞死。 

李任光醫師指出,民眾如果對自己的靜脈曲張有疑慮,可以到院做血管超音波或靜脈血流檢查,症狀輕微者能以抗凝血藥物搭配彈性襪治療。症狀嚴重的患者,除了常規療程外,還能透過更積極手術方式治療。 

栓塞治療方式有三種。傳統導管溶栓術以導管進行藥物溶栓,需要較長時間治療,也有較多出血併發症。另外還有超音波震盪導管溶栓術,局部麻醉後,用超音波能量搭配溶栓藥物震碎血栓,住院天數較長。此外,PMT血栓清除導管,透過機械性導管抽吸血栓,可以減少住院時間,也降低併發症的發生。 

防疫也要防血栓! 熟記這5點

防疫期間呆在家,醫師提醒5大要點,適時走動、多喝水降低血液黏稠度、穿著寬鬆舒適衣服避免衣服太緊影響血液循環、可多穿醫療等級的彈性襪,減少靜脈曲張、平時多運動,控制體重減少下半身負擔,有狀況迅速尋求醫療協助,多與醫師溝通,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延伸閱讀】吸菸是肺阻塞首因! 想要呼吸順暢從「這件事」開始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668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每天都堅持喝一碗粥,連續喝三個多星期,白頭發不見了,皮膚變白皙和光滑,氣色比原來好!熬這個粥很簡單,愛惜自己的身體就花點時間和精力吧,把這個方子轉載過來,希望能給有緣的朋友帶來好處。黑豆(1小把)黑米(2把)黑芝麻(1小把)百合(10片)薏仁(3把)核桃(2個)大米(2把)紅糖(適量)另外核桃也可以...

閱讀詳情 »

使用藥物調整糖尿病患者體內的胰島素,是很常見的控制血糖方式,但往往會因為下藥太猛讓血糖瞬間過低,或是可能對腦部或心臟造成傷害。學者研究出利用藍光LED照射人體內的藥物,讓他們可以變成「開」或「關」的狀態,就可以用更精確的方式調控胰島素的多寡,降低對人體的傷害。這項研究刊登在「自然通訊」(Nature...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梁以辰報導)在台灣,每10萬人當中約有140人得到帕金森氏症;臨床上,就有1名70多歲男子,罹患帕金森氏症至中期時,出現了「關機效應」,導致患者跌倒發生顱內出血,狀況非常不樂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神經外科曾仁河醫師指出,大多數帕金森氏症患者為先天腦部細胞退化得比一般人快,再加上後天因...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43歲的王女士罹患乳癌後,已切除腫瘤並接受定期化療,透過她胸前安置的port-A人工靜脈導管,可輸送化療藥物。成大醫院放射診斷部主治醫師劉婉貞表示,在某次例行檢查時發現,王女士安裝的導管已經斷掉,建議盡早取出,若是斷裂導管不移除,可能造成血栓、敗血症、心律不整等。最後是...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