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守護長輩膝蓋保持行動力 膝關節微創重返「膝」利人生

守護長輩膝蓋保持行動力 膝關節微創重返「膝」利人生

【NOW健康 王詩茜/台北報導】林婆婆85歲,常常被膝蓋疼痛困擾多年。主訴為起身蹲下困難,且站著刷牙膝蓋會無力且框啷框啷響,於多處診所就醫及復健治療皆無效,經診斷為退化性關節炎後期合併股骨髕骨外翻,建議手術治療。家屬擔心置換人工關節風險過高,因此希望能夠以最低風險的方式緩解其症狀;經過討論後選擇膝關節鏡微創手術,清除其關節內骨刺,發炎絨毛及外側支持帶放鬆術。林婆婆當天即可下床,且隔天出院,回門診表示非常滿意,目前生活品質獲得極大的改善,已經不用天天跑醫院復健。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骨科主治醫師羅逸帆指出,膝蓋往往支持著我們的體重之外,很多額外的負重及運動,往往無形中給予膝蓋更多的負擔。除了骨折疼痛,來門診的病患大約有三分之一的疼痛來自膝蓋,尤其是現在運動及健身蔚為流行,但錯誤的姿勢及使用反而更加速其磨損,進而引起發炎及疼痛。目前根據最新退化性膝關節指引,合理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使用,配合復健及生活調整,約80%可以使用藥物及復健獲得緩解,不一定需要積極的檢查及手術治療。若藥物控制及復健效果不彰,或者症狀困擾生活,則建議手術介入改善生活品質。


膝關節鏡手術傷口小 適合前中期退化性關節炎患者


膝關節鏡最大的優勢為傷口小(四個0.3公分的小洞)、手術時間短及不破壞太多的組織,卻能夠有傳統開放式手術的處理效果。其適應症為:半月軟骨及關節軟骨傷害,韌帶受傷或斷裂、游離體、關節炎和滑膜炎、滑膜皺褶增厚、膝蓋骨股骨關節障礙、關節感染等。甚至可以在術中評估韌帶鬆弛與否,以及是否需要換關節,為診斷膝關節障礙的黃金標準。在術中評估時,除了把可能造成疼痛的游離體及發炎物質清除之外,可以對於軟骨磨損做刺激誘發,術後合併增生療法(高濃度葡萄糖或自體血小板血漿注射)修補受傷組織,延長膝蓋的使用年限。


根據和平婦幼院區執行膝關節鏡之經驗,膝關節鏡的手術主要集中於處理退化性關節炎,尤其在退化性關節炎第二和第三期是最適合做膝關節微創手術,可以阻止病情的惡化,並利用適當的復健運動及增生療法讓病情逆轉,成功率約90%~95%。若太嚴重的第四期退化,則以人工關節置換為主。


積極治療勝過於常跑醫院 膝關節鏡讓老年人維持生活品質


若是「單就」膝關節鏡清創手術而言,近年來國外某些研究對於其1年後治療效果有些爭議。但筆者在術後配合增生療法使用後,使用消炎止痛藥的量卻是有顯著減少,這對於胃腸黏膜較為脆弱且不願意常跑醫院復健的年老族群及而言,其實幾年1次的「進廠維修」是為1個接受度較高的手術選擇。


這邊提供1個非常常見的問題:關節鏡手術是不是只能止痛、為了以後換人工關節鋪路?羅逸帆認為不盡然。近期內某些研究指出,膝關節有1個構造叫做「滑膜皺襞」(plica),滑膜皺襞是胚胎發育時所遺留下來的滑膜皺摺(Synovial fold)所形成,約略分成髕骨上(suprapatellar)、髕骨下(infrapatella)、內側(medial)、外側(lateral)4個部分。其中又以「內側皺襞」在膝關節退化扮演最重要的角色。當年紀越大或發炎,這構造會變粗變得有阻力,對於軟骨的磨損佔一定的角色。若能夠以關節鏡清理移除其構造,延緩退化及發炎的機會,進而減少消炎止痛藥及復健的時間。


關節鏡手術從開始進入關節到將滑膜皺襞或發炎絨毛清除的時間,約略為10-20分鐘左右,一般可採取半身麻醉(或全身麻醉),開完隔天些微腫脹之外,立即可以下床正常活動,接受度高。且除了增生療法及部分手術耗材(低溫電燒)外,其餘皆為健保給付。


亞洲病患跟歐美最大的不同在於1個觀念:開刀是為了止痛、逼不得已的最後選項。歐美國家病患開刀卻是希望能夠不讓自己常跑醫院,享受良好的生活品質。膝關節鏡不一定能夠滿足所有膝蓋疼痛的患者,但是卻是接受度高、恢復快且穩定的手術選項。對於中年老族群,若能診斷正確評估,也不失為是1個好的治療方式。


更多NOW健康報導
▸國內疫苗接種話題熱議不斷 癌友是否該施打新冠疫苗?
▸變種病毒威脅「+0」有難度 陳秀熙分析疫情解封可行性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台灣醫級邦——華人醫療保健自媒體平台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潘以慈報導)全台糖尿病人口數不斷攀升,根據糖尿病衛教學會統計,全台糖尿病人口已上升至140萬人;臨床上,則也常見民眾對於是否罹患糖尿病而有所疑惑,就1名46歲上班族,身材微胖,時常感覺口渴,擔心自己是否真的罹患糖尿病;鹿港基督教醫院院長杜思德指出,若單只有口渴,沒有多尿的現象,就不屬於...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張郁梵報導)男生喝四物會軟趴趴?據平面媒體報導,65歲的蔡姓男子誤將四物當成鹿茸藥酒飲用,不但雄風未振還軟趴趴,引起網友熱烈討論,不少男性開始對「四物」避之唯恐不及。不過,中醫師表示,四物湯是貧血和免疫疾病患者的良藥補品,「喝四物湯會造成陽萎」是無稽之談,醫療上並無證據指出兩者有關連,...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潘以慈報導)1名45歲婦女,去年騎車摔倒,導致右手腕骨折,術後卻不敢活動,沒想到1個月後,手肘、肩膀不但出現痠痛,甚至無法舉起,就醫檢查後,醫師發現原來是因為缺乏活動,造成關節攣縮的現象。以開刀接回斷骨的手術而言,通常3個月後就能恢復,但這名患者術後擔心骨頭再移位,刻意不用右手,沒想到...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潘以慈報導)1名40歲男性有感冒症狀,和家人泡完溫泉後,卻出現全身性蕁麻疹,緊急就醫後,才順利舒緩症狀;嘉義基督教醫院風濕免疫科醫師陳俊銘指出,若家族有蕁麻疹病史的民眾,應減少在感冒時泡溫泉,才能避免症狀加劇。這名患者除了出現感冒症狀,也有身體紅疹的現象,就醫後有逐漸好轉的跡象,患者也...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