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客製化智能藥袋 讓你不再吃錯藥

客製化智能藥袋 讓你不再吃錯藥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為提醒冠心症患者服藥,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曾設計出一款「智慧型藥袋」,該裝置可感應患者的服藥動作,再透過手機APP儲存服藥資料,確保患者定期且正確服藥。高醫也透過工研院文字轉語音技術與藥師創意發想,將要藥袋智能化,渴望能幫助患者用藥更安全;高醫附醫藥學部副主任呂英豪指出,尤其許多需長期服藥的慢性患者,可能經藥師細心解說後,回家還是無法記住何時該吃藥和如何使用藥品,這時就可利用智能藥袋的創新服務,讓自己掌握服藥情況。

掃描藥袋QR code 正確用藥報你知

定期服藥為冠心症最主要的治療方式,但部分民眾久未發病後,就可能擅自停藥,而導致心臟病復發甚至喪命。「智慧型藥袋」便是為了解決此問題所設計,「智慧型藥袋」裝置本體的造型為夾子狀,患者必須在藥物的鋁箔包裝上,夾上該裝置,由裝置感測器感應患者的動作或聲音。若是病患誤食或忘記吃藥,裝置便會透過手機APP提醒患者,確保其正確地服用每一顆藥物。

高醫的智能藥袋則提供藥袋無限化、藥袋影音化、藥袋會說話以及藥袋客製化等四化服務,像是藥袋無限化,民眾能直接使用手機掃描藥袋上「藥品外觀」QR code,就可了解藥品外觀圖片及說明書;呂英豪副主任表示,民眾也可透過QR code觀看影片,清楚了解如何正確使用該藥品,確保用藥安全。

藥袋會說話 助視障病友瞭解用藥資訊

此外,手機掃描藥袋上QR code還可選擇聽取中文、英語及台語三種語言,讓民眾用聽的了解藥品相關資訊,解決老人家看不清楚藥袋上的文字說明;呂英豪副主任補充,藥袋上「領藥號查詢」QR code也會針對每位病患將每次就診處方中每個藥品的用法及用量播放出來,幫助視障病友、不識字的病人或需要再次確認用藥資訊的民眾,都能確保了解用藥資訊。

響應多元用藥資訊政策 高醫提供藥袋客製化轉譯

為了保障新住民的用藥安全,高醫也響應高雄市衛生局「推動多元文化用藥資訊」政策,提供「印、越、泰」客製化轉譯藥袋文字說明功能,提供給更多需要服務的新住民;呂英豪副主任強調,健保署一直積極推動完整藥袋標示的服務項目,透過智能藥袋的服務,降低民眾吃錯藥風險,也提高藥物治療的最佳療效。

【延伸閱讀】

【讓愛更有盼望】卵巢癌三度復發  新一代標靶藥物為她續命

控制近視點散瞳劑會傷眼嗎? 醫師一次解答錯誤迷思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564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情緒低落是否就等同於憂鬱症?有時候壓力大,長時間的心情不佳,自己擔心以為是憂鬱症,卻在經過專業的心理醫師評估後,結果不是憂鬱症。卻也有些人,認為還可以和憂鬱情緒和平相處,卻沒發現早已出現憂鬱症。究竟什麼是憂鬱症? 精神科醫師劉又銘表示,想判斷自身是否得到憂鬱症,建議可以從以下3個重點來檢視: 憂鬱指...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延禧攻略的繼皇后晚上出現熱潮、出汗,諸多現象疑似更年期已報到。但別以為更年期只會出現在40、50歲中年階段,年輕女性熱潮紅、盜汗、情緒焦躁、眼神帶殺氣,也可能是更年期提早報到徵兆。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郭安妮醫師表示,門診曾有一位30多歲女子,因家族史緣故,罹患乳癌及卵...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近日裕隆董事長嚴凱泰與資深藝人安迪陸續因罹患食道癌過世,年紀都在50歲左右,食道鱗狀上皮細胞癌與頭頸癌型態相同,根據癌症登記統計,頭頸癌平均死亡年齡約58歲左右,該年齡層多半是家中主要經濟來源。義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楊文祺表示,南部頭頸部癌患者眾多,過去曾收治一名步入中...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又到秋冬流感高峰季,染上流感發燒、全身痠痛、咳嗽、流鼻涕讓人難以招架,如果沒及時就醫投藥治療,千萬得小心併發重症。花蓮慈濟醫院急診部外科張新主任表示,除了肺炎以外,其他併發症可能會有急性腎衰竭、心肌發炎,甚至曾有病人肌肉痠痛到橫紋肌溶解。流感好可怕! 「一次性注射型藥物...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