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寶寶全身長滿「鮮紅草莓」嚇壞媽 嬰兒血管瘤得抓黃金治療期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一名4個月大的女嬰,出生後這幾個月,吃得好也睡得好,還算乖巧好照顧,生長曲線和發展都不錯,但是媽媽卻是十分擔心,原來一解開衣服後,可以看到小女嬰身上有好幾顆大大小小的「鮮紅色草莓」,血管瘤叫人怵目驚心,最大一顆還超過2公分,究竟面對越來越大的嬰兒血管瘤,該怎麼辦?醫師解答,若血管瘤較大,或位置、型態會對孩子造成健康或外觀上的影響時,建議在1個月大之前就可以考慮用藥。

該名小女嬰其實一出生,媽媽就發現全身從頭到腳有好幾顆大大小小的血管瘤,包括眼皮、耳朵、後腦杓都有,儘管大部分的血管瘤隨著時間過去慢慢消失,但剩下零星幾顆還一直存在,且雖然數量變少了,最大一顆血管瘤卻有漸漸長大的趨勢,這才焦急詢問醫師是不是有需要治療?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呂馨詠說,嬰兒血管瘤的發生率約5%,為嬰兒時期最常見的良性腫瘤,較常發生在女孩、雙胞胎、低體重新生兒、早產兒,以及白人。目前其發生的機轉仍未明。

所幸,大部分的嬰兒血管瘤都不大,會自己慢慢消失,不需要治療。但是,呂馨詠說,有少部分的嬰兒血管瘤會在1到3個月大這段時間快速生長變大,可能對孩子造成身體上或外觀上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生長在特定位置的嬰兒血管瘤也可能有合併其他器官異常的狀況。

呂馨詠指出,醫師一般會根據血管瘤大小、型態、數量、位置、生長速度,建議是否需要治療和進一步檢查。舉例來說,如果血管瘤長在呼吸道上,可能造成孩子有反覆類似哮吼的低沉咳嗽聲,甚至可能造成呼吸困難;若血管瘤長在眼睛附近,則可能造成眼皮下垂以及對視力造成影響;比較大片或長在容易摩擦處的血管瘤則可能造成潰瘍,產生疼痛、流血,日後也可能留下疤痕。

呂馨詠提醒,若嬰兒血管瘤較大,或是其位置、型態較像是會對孩子造成健康或外觀上的影響時,建議在孩子1個月大之前就可以考慮開始使用口服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較為表淺小顆的血管瘤則可以嘗試外用製劑進行治療。藥物治療須持續6個月以上,且多會到病童滿1歲後再停藥,這種藥物對大部分兒童都是安全的,只有少數人口服使用後可能出現心跳變慢、血壓下降、呼吸困難等副作用。另外,一些特定位置大小的血管瘤也可以考慮雷射或其他外科治療。

照片來源: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第三劑預約額滿!過年前搶嘸莫德納了 莊人祥:再來2月7日才打得到

「2時間點」宣布禁內用升三級? 陳時中給答案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台北訊】配合12月1日世界愛滋日以及2020高雄同志大遊行的舉辦,《公視主題之夜SHOW》在11月27日晚間十點播出紀錄片《誰來愛我》,描述生在以色列猶太家庭的男同志薩爾,在面對自己的性向以及感染了愛滋病毒(HIV+)之後與家人間關係矛盾的心路歷程。映後論壇邀請精神科醫師鄧惠文為主持人,與曾為愛滋...

閱讀詳情 »

【記者周蘭君/採訪報導】 疫苗安全性問題一直是民眾關注的焦點,每年只要有疑似不良事件通報,就會佔據媒體版面,可是疫苗真的有這麼不靠譜嗎?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長庚紀念醫院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表示,疫苗安全要看時序性和因果,簡單來說,在時序上有相關性,例如打完疫苗後發生症狀,應該稱為「不良事件」,確...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健保費明年到底要漲多少?健保會明將開會討論,今(26)日七大精算方案提前曝光,傳出以「小漲」最有可能,若要以符合法定安全準備金1個月的最低門檻,最低調漲費率為4.97%,以一般上班族(月投保金額約4萬計算),平均每個月要多付34元。如果健保費僅「小漲」,健保署會不會轉...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