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寶寶全身長滿「鮮紅草莓」嚇壞媽 嬰兒血管瘤得抓黃金治療期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一名4個月大的女嬰,出生後這幾個月,吃得好也睡得好,還算乖巧好照顧,生長曲線和發展都不錯,但是媽媽卻是十分擔心,原來一解開衣服後,可以看到小女嬰身上有好幾顆大大小小的「鮮紅色草莓」,血管瘤叫人怵目驚心,最大一顆還超過2公分,究竟面對越來越大的嬰兒血管瘤,該怎麼辦?醫師解答,若血管瘤較大,或位置、型態會對孩子造成健康或外觀上的影響時,建議在1個月大之前就可以考慮用藥。

該名小女嬰其實一出生,媽媽就發現全身從頭到腳有好幾顆大大小小的血管瘤,包括眼皮、耳朵、後腦杓都有,儘管大部分的血管瘤隨著時間過去慢慢消失,但剩下零星幾顆還一直存在,且雖然數量變少了,最大一顆血管瘤卻有漸漸長大的趨勢,這才焦急詢問醫師是不是有需要治療?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呂馨詠說,嬰兒血管瘤的發生率約5%,為嬰兒時期最常見的良性腫瘤,較常發生在女孩、雙胞胎、低體重新生兒、早產兒,以及白人。目前其發生的機轉仍未明。

所幸,大部分的嬰兒血管瘤都不大,會自己慢慢消失,不需要治療。但是,呂馨詠說,有少部分的嬰兒血管瘤會在1到3個月大這段時間快速生長變大,可能對孩子造成身體上或外觀上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生長在特定位置的嬰兒血管瘤也可能有合併其他器官異常的狀況。

呂馨詠指出,醫師一般會根據血管瘤大小、型態、數量、位置、生長速度,建議是否需要治療和進一步檢查。舉例來說,如果血管瘤長在呼吸道上,可能造成孩子有反覆類似哮吼的低沉咳嗽聲,甚至可能造成呼吸困難;若血管瘤長在眼睛附近,則可能造成眼皮下垂以及對視力造成影響;比較大片或長在容易摩擦處的血管瘤則可能造成潰瘍,產生疼痛、流血,日後也可能留下疤痕。

呂馨詠提醒,若嬰兒血管瘤較大,或是其位置、型態較像是會對孩子造成健康或外觀上的影響時,建議在孩子1個月大之前就可以考慮開始使用口服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較為表淺小顆的血管瘤則可以嘗試外用製劑進行治療。藥物治療須持續6個月以上,且多會到病童滿1歲後再停藥,這種藥物對大部分兒童都是安全的,只有少數人口服使用後可能出現心跳變慢、血壓下降、呼吸困難等副作用。另外,一些特定位置大小的血管瘤也可以考慮雷射或其他外科治療。

照片來源: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第三劑預約額滿!過年前搶嘸莫德納了 莊人祥:再來2月7日才打得到

「2時間點」宣布禁內用升三級? 陳時中給答案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相信不少人都曾在夏天來臨前許願「一定要減肥成功穿上比基尼」,然後在夏天即將到來之際的某天突然驚覺體重依然停滯不前,面臨眼看衣服即將換季,身材卻還來不及換季的窘境。 檢討瘦不下來的原因,我們多半會忽略「營養不足」的問題,直覺地認為自己應該是吃太多、運動不夠,部分的人甚至會有明明吃很少卻還是瘦不下來,或...

閱讀詳情 »

40歲的蔡先生這2個月來肚子越來越大,以為是吃多了不以為意。直到最近幾天,發覺肚臍鼓起、平常穿的皮鞋因腳腫穿不下,甚至連陰囊也越來越腫,才趕緊就醫。起先至泌尿科,檢查後懷疑是腹水引起的陰囊腫大,故轉診至胃腸肝膽科。超音波檢查發現,肝臟表面凹凸不平已經有明顯的肝硬化,腹腔內充滿了腹水。 書田診所胃腸...

閱讀詳情 »

1名60歲林姓女患者,晚上在家突然發生癲癇,出現上半身抽搐、口張開吐舌等情況,由家人送至鄰近醫院急診室,經由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後,發現右邊前額頭骨上長了1顆腫瘤,建議進行手術切除。 因手術位在頭部,且腫瘤有壓迫到腦,患者與家人都很擔心,後經親友推薦轉至童綜合醫院,經神經外科主任周啟文看診檢查,確認患...

閱讀詳情 »

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今年針對50歲以上的民眾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有近8成受訪者有意識自己已屆退休/老年年齡,但約4成民眾尚未開始規劃退休生活,為提醒中、老年人先做好並實踐退休規劃,董氏基金會今推出「預約樂齡新舞台」老年憂鬱防治短片及《未來更幸福!退休前必修的12堂課》、《樂齡圓夢實踐家》2本書,教導民眾...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