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寶寶頭歪好可愛?小心先天肌肉性斜頸所致

爽爆新聞網/記者林建鋒/台中報導

新手爸媽總是會替小寶貝們拍照記錄日常,但台中一名6月大男嬰拍照時,頭部卻經常向左稍微傾斜,起初家長以為只是慣性動作,直到狀況越來越明顯且臉型左右不對稱,赴醫檢查後確診為「先天肌肉性斜頸」,所幸積極透過復健運動治療,一個半月後頸部就恢復到正常角度,讓家長放下心中大石。

寶寶頭歪好可愛?小心先天肌肉性斜頸所致
吳欣頤醫師示意替患者作理學檢查。(註:圖非當事人)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吳欣頤表示,嬰兒斜頸排除腦部損傷導致的斜頸外,大多數先天性斜頸是良性的胸鎖乳突肌肉緊張造成,成因包括生產過程中,寶寶頸部軟組織遭壓迫,肌肉靜脈回流受阻,導致肌肉的變化或纖維化,造成患側緊縮,或者胎兒在母親肚子中的姿勢、雙胞胎長期子宮內擁擠環境,都可能造成原發性的肌肉緊張變短。

吳欣頤醫師表示,流行病學分布男性比例高一點,其中右側斜頸比例較高,診察時會以超音波檢查胸鎖乳突肌鎖骨端、胸骨端下端肌肉是否增厚或纖維化等病變,若確診會安排小兒復健療程或教導居家復健,如未改善,則可用護頸矯正,若復健一年後,肌肉仍明顯緊繃、兩側角度明顯差異(患側頭部轉動小於30度)、臉部明顯不對稱、明顯摸到硬塊等,則會轉介外科進行手術治療。

吳欣頤指出,根據文獻,先天性斜頸嬰兒在一個月大內,建議開始接受復健治療,約98%在1個月半即可恢復正常角度;一個月後開始復健,則需要接受至少6個月復健時間;六個月後才開始復健,則需要長達9~10個月的復健,故及早發現就醫,並接受治療,就能盡快讓寶寶的成長回到正軌。

若家中有斜頸娃,吳欣頤也提供可利用寶寶吃飯前空檔,進行牽拉居家復健作法,以右斜頸為例:

一、仰姿:寶寶仰躺,家長一手固定寶寶右肩,一手放置頭後,讓右邊的耳朵離開右邊肩膀,或是讓寶寶仰躺於床上,頭轉向右側、右耳貼床,用聲音或色彩鮮艷的玩具在右側誘導寶寶,維持10秒再放鬆休息,重複10次。

二、趴姿:當寶寶可用手肘微微撐床的時候,家長在右側放置玩具或聲音,主動誘導寶寶視線朝右側看;寶寶趴睡時往左側趴睡,讓右耳朵朝上,側轉90度拉長右邊肌肉。

三、抱姿:將寶寶抱起時可讓患側朝下,順勢牽拉縮短的肌肉。

吳欣頤提醒家長,嬰兒先天性斜頸可能合併神經、肌肉骨骼等相關問題,若發現新生兒頭部有點歪斜,或常常朝向同一方向看時,建議帶至小兒復健科進行評估,至於在家時,可用溫熱毛巾放鬆患部肌肉,降低不適感,若觸摸到小硬塊,則可垂直肌肉的走向按摩深層肌肉,並持續回診追蹤病情變化。

相關推薦

▲童綜合醫院加護病房護理師張芷瑜義勇救人一命。(照/童綜合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真是命大!家住台南的43歲戴姓工程師,9月中到台中出差,就在步行穿越斑馬線時突然昏倒休克,倒在大馬路上,還好第一時間有見義勇為的貨車駕駛與同伴趕緊下車,幫忙阻隔避免他遭到輾壓,另一車道恰好騎車經過的...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醫療科技展已經成為國內各大醫院大展醫療科技實力的場域,台大醫院今(15)日即宣布,將以包括人工智慧的遠距離傷口診斷AI-SWAS、皮膚科疾病分類(AI-CDSS系統)以及精準醫療的全基因體檢查等3大項進軍年底的台灣醫療科技展,...

閱讀詳情 »

臺大醫院的人工智慧與精準醫療網站。(圖/翻攝自臺大醫院) 優傳媒記者吳建良/台北報導臺大醫院參加今年台灣醫療科技展,項目包括人工智慧的遠距離傷口診斷AI-SWAS及皮膚科疾病分類(AI-CDSS系統),以及精準醫療的全基因體檢查等三大項。為鼓勵民眾參與,臺大特別提供五個全基因檢測名額,只要...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網路上流傳長青春痘時塗抹牙膏,可以消除青春痘,如果你相信了,小心塗出一臉麻煩!食藥署今(15)日在食藥闢謠專區撰文,強調要治療痤瘡桿菌造成的感染,單靠牙膏裡添加的抗菌成分是不夠的;皮膚科醫師更警告,市售牙膏多含氟化物、溴、氯等,若...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